
考核衡量。 汉 蔡邕 《光武济阳宫碑》:“稽度乹则,诞有灵姿。”《后汉书·孔融传》:“稽度前典,以正礼制。” 唐 柳宗元 《湘源二妃庙碑》:“稽度既备,佣役维时。”
稽度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稽”与“度”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通过查核、考核来确定标准或法度,强调对规范、准则的审慎考察与衡量。以下是具体解析:
本义为停留、延迟(《说文解字·稽部》:“稽,留止也”),引申为考核、查证。如《尚书·周官》“稽古”即指考察古制。
本义为计量标准(《说文解字·又部》:“度,法制也”),引申为法度、规范。如《礼记·月令》“同度量”指统一度量衡。
“稽度”作为动词,指系统性地审查、衡量是否符合既定准则,常见于典章制度语境:
“以官府之六叙正群吏……六曰以叙听其情。”郑玄注:“稽度其事,防其滥也。”
→ 指通过核查官吏职责履行情况,防止僭越法度。
“三代稽古,法度章焉。”
→ 强调夏商周三代通过考稽古制确立法度体系。
“凡事须稽度义理,不可妄作。”
→ 主张行为需以义理为准则进行审慎衡量。
“稽度”虽属文言词汇,但其“审查-衡量-规范”的逻辑仍存于现代词语中:
参考资料:
“稽度”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ī dù,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基本含义
指考核衡量,强调通过仔细的审查和评估来判断事物的轻重缓急或是否符合标准。例如《后汉书·孔融传》中提到“稽度前典,以正礼制”,意为通过考察历史典籍来规范礼制。
引申义(成语用法)
在部分语境中,也可引申为审慎考虑、权衡利弊,强调决策前的谨慎态度。例如“稽度轻重”表示在行动前细致分析事情的优先级。
出处与例句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如汉蔡邕《光武济阳宫碑》中“稽度乹则,诞有灵姿”,以及唐代柳宗元《湘源二妃庙碑》的“稽度既备,佣役维时”,均体现其“考核验证”的原始含义。
用法特点
现代汉语中,“稽度”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讨论,表达对事物的系统性评估,近义词包括“考究”“权衡”,反义词如“草率”“轻率”。
注意区分
需注意“稽”的另一读音qǐ,如“稽首”(古代跪拜礼),但“稽度”中“稽”仅读jī。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后汉书》《柳宗元文集》等文献。
拜牌保证金鞭节蔽甲常流吹大牛出将储元宫大殿钓弋地炕东巴教风艇弓背龟精鼓门道钴鉧潭痕痕黄马袿驩声化日光天会约假公济私击刺旧诗诀绝巨着栞旅空谷跫音孔隙叩枻苦衷筤筅雷赴临财苟得凌犯隆仁冒碰煤炭部蒙穉农力潘车钱会气忿忿钦伫绕罔绳菲庶羞四圣肃整太阳能头饰围护兀秃五显灵官嫌犯痟疾下着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