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倨佝 ”。亦作“ 倨拘 ”。 1.物体弯曲的形状角度。微曲为倨,甚曲为句。《周礼·考工记·冶氏》:“﹝戈﹞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周礼·考工记·磬氏》:“磬氏为磬,倨句一矩有半。”《孔子家语·三恕》:“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拘,必循其理,似义。”《大戴礼记·劝学》:“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其流行痺下倨句,皆循其理,似义。”
(2).指人屈身弯腰的恣态。《管子·弟子职》:“倨句如矩,奉椀以为緖。” 汉 贾谊 《新书·容经》:“身之倨佝,手之高下,颜色声气,各有宜称。”
“倨句”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器物弯曲角度
指物体弯曲的形状或角度,其中微曲(钝角)称为“倨”,大曲(锐角)称为“句”。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工艺术语,如《周礼·考工记·冶氏》提到兵器设计需注意角度:“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说明角度不当会影响使用效果。
人体姿态引申
部分文献中引申为人的屈身弯腰姿态。例如《管子·弟子职》描述礼仪动作“倨句如矩”,指身体弯曲需符合规范。
水流形态描写
部分解释提到“倨句”可形容水流曲折蜿蜒的状态,如“倨佝”或“裾拘”等变体写法()。
倨的单独释义
单字“倨”在古汉语中多表示“傲慢”,如“前倨后恭”;但作为几何术语时,与“句”组合则特指角度()。
“倨句”的核心含义是对弯曲程度的分类描述,既用于器物工艺,也可引申至自然形态或人体姿态。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其指向,如技术文献中多为几何角度,而礼仪文献则侧重行为规范。
倨句(jù jù)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用言辞傲慢自大,态度傲慢。倨句常常用来形容人的语言或态度高傲、傲慢自大。
倨句的部首是人,共有11个笔画。
倨句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汉书·董仲舒传》中的一句话:“仲舒自刼杀,当斩,帝曰:‘董尚书学在时,亲闻令先君之美术,故曰攻避用度乖令,敢假文学以疏骄句。’”这里的“骄句”即是倨句的古代写法。
倨句的繁体形式为「倨句」。
倨句的古代写法为「骄句」。
1. 他的言辞倨傲,无法与他进行理性的交流。
2. 她总是态度傲慢,言语间充满了倨句。
1. 倨傲:傲慢自大的态度或言辞。
2. 傲慢:对人或事物不尊重,自视过高。
3. 自大:自视过高、看不起别人。
傲慢、自大、骄傲。
谦虚、谦逊、谨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