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鰟皮 ”。鱼名。即鳑鲏。 黄侃 《蕲春语》:“ 罗氏 ( 宋 罗愿 )云:‘今人谓之旁皮鯽。’吾乡至今犹然,其字作鰟魮。” 胡祖德 《沪谚》卷上:“鰟魮鱼有三寸肚肠。”参见“ 鰟鮍 ”。
(2).乌药的别名。 清 李元 《蠕范·物名》:“草木而蛇鱼名者……乌药,鰟魮;丝瓜,鱼鰦。”参见“ 鰟魮树 ”。
“鳑魮”实际应为“鳑鲏”(拼音:pánɡ pí),是鲤形目鲤科鱊亚科鱼类的通称,又称“四方皮”。以下是详细解释:
注意:名称易误写为“鳑魮”,正确写法为“鳑鲏”,其独特繁殖行为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案例。
《鳑魮》(páng yú)是一个中文词汇,它指的是一种淡水鱼类。鳑魮常见于中国南方的水域,尤其是江河湖泊中。它的外形酷似鲶鱼,身体长而扁平,头部宽大,口鼻发达。
鳑魮的偏旁部首是鱼字旁“鱼”,包含了两个笔画。
鳑魮这个词的来源并不明确,但根据文字组成来看,它应是由“鳑”和“魮”两个字组成。其中,“鳑”(páng)指的是一种鳑鲏鳕鱼,而“魮”(fù)是一个用于构成鱼名的字形。在繁体字中,“鳑”保留了大部分构造,而“魮”则由复杂的字形“䱟”所代替。
根据古代字典的记载,古时候鳑魮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在《说文解字》中,“鳑”字的字头是“凡”,而在《康熙字典》中,“鳑”字的写法是“魸”。不同的字书和历史时期可能会有些微的差异。
1. 河水清澈,游动着许多鳑魮。
2. 渔民在钓鱼时,抓到了一条大鳑魮。
组词:鳑魮鱼、鳑魮肉、鳑魮炖汤。
近义词:鲶鱼、草鱼。
反义词:无。因为鳑魮是一种特定鱼类,没有明确的相反概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