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绝唱。誉称无与伦比的诗文创作。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二三:“絶节高唱,非凡耳所悲。” 南朝 梁 沉约 《<梁武帝集>序》:“兴絶节於高唱,振清辞於兰畹。”
“絶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无与伦比的诗文创作”,常被用来赞誉文学作品的卓越性,相当于“绝唱”。以下是具体解析:
词义来源
该词最早见于晋代陆机的《演连珠》,原文提到“絶节高唱,非凡耳所悲”,强调其艺术高度超越普通人的理解范畴。南朝梁沉约在《<梁武帝集>序》中也用“兴絶节於高唱”形容作品的独特性。
构词解析
使用场景
多用于评价文学、诗歌领域的经典作品,例如对传世名篇的赞誉。需注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属于文言词汇。
相关辨析
与“绝唱”含义相近,但“絶节”更侧重诗文本身的精妙结构,而“绝唱”可泛指各类艺术形式的巅峰之作。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演连珠》及南朝文论作品。
絶节(jié jié)是指坚决保持自己的节操和原则,不受外界诱惑或压力的影响,坚守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絶节的拆分部首为纟(纟为“丝”的上部分),笔画数为7。
絶节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文献《晋书·孙虔中传》:“言辞精密,享以气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不屈服于外界的压力。
絶节的繁体写法为絕節。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絶节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在金文和篆字中,絶节的部首纟写为两竖线并列,形似“纟纟”;而在隶书中,纟写为一竖线加一横折。这些不同的写法都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历史。
1. 他在面对贪污诱惑时坚守絶节,没有被金钱所动。
2. 她的絶节让人钦佩,即使生活困难也不会违背自己的原则。
1. 絶节保身:坚守自己的原则,保护自己的利益。
2. 絶节不群:不随波逐流,不随大众行动。
3. 絶节廉洁:遵守廉洁自律的原则。
1. 坚守原则
2. 保持操守
3. 不屈不挠
1. 轻易妥协
2. 放弃原则
3. 无节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