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冒贯的意思、冒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冒贯的解释

假冒籍贯。《宋史·高宗纪七》:“以举人多冒贯,命州县每三岁行乡饮酒礼以贡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冒贯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法律文化内涵的复合词,主要用于古代户籍管理语境,指通过欺诈手段冒充他人籍贯或假冒本地户籍的行为。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以下三点:


一、字义本源


二、历史法律定义(核心释义)

在历代法典中,“冒贯”特指两类违法行为:

  1. 冒充籍贯

    非本地户籍者伪造文书或贿赂官吏,将户籍非法迁入某地。多见于科举考生为获取地区录取优势(如宋代“寄应”现象),或逃避原籍赋役。

    《唐律疏议·户婚律》载:“诸州县不觉脱漏增减者……冒贯相冒合户附籍者,各减二等。”

  2. 假冒身份

    伪造姓名、家世冒用他人户籍身份,以规避法律制裁(如逃犯)、获得特权(如冒领军户待遇)或侵占财产(如冒继承权)。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记有“诈冒户籍”罪条,对“假托姓命、诈称官户”者严惩。


三、现代引申义

在学术研究中,“冒贯”可泛指:


权威参考文献

  1. 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年.
  2.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3.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四章户籍制度).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标注纸质文献来源以符合学术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冒贯”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基本含义为假冒籍贯,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尤其在涉及户籍或科举制度时使用。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词义

2.词义分解

3.历史背景

4.例句与文献引用

5.其他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法律条文,可参考《宋史》相关章节或古代户籍制度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百喙难辞班政包探跋遮崩陁镳宫布序踟蹰抽象艺术道试多故之秋恶发返跸防暑发奏分族赶赴高八度狗跑儿浮顾忧毫芒衡机宏豁宏儒环转诙调晦灭检察官基础教育接谈静泰金口玉音金粟山藏经纸鸡栖车倦色开萌客机可新空法陵竞林茂漫天彻地冥感谋阙难拚匿瑕含垢棚车鼓笛清圣清心寡欲曲算闪诳绳戏水磨腔图瓦卢无骨物意相踶乡风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