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中《彖传》与《繫辞》的并称。 唐 杜甫 《宿凿石浦》诗:“斯文忧患餘,圣哲垂《彖》《繫》。” 仇兆鳌 注:“彖谓卦辞,繫谓《繫辞传》。” 明 方孝孺 《勉学诗》之七:“《家》《睽》在妇德,《彖》《繫》有遗音。” 清 顾炎武 《谒夫子庙》诗:“道统三王大,功超二帝优。斯文垂《彖》《繫》,吾志在《春秋》。”
“彖系”是《周易》中的术语,指《彖传》与《系辞》的合称,二者均为《易传》(即“十翼”)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解释如下:
彖(tuàn)
即《彖传》,用于解释《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辞及卦义。其内容通过分析卦象、爻位等,阐明各卦的核心思想。例如,《乾·彖》通过“大哉乾元,万物资始”等语句,诠释“乾卦”象征天道的刚健不息。
系(xì)
指《系辞》,分为上下两篇,是《易传》中哲学性最强的部分。它总论《周易》原理,探讨阴阳变化、乾坤之道,并包含“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等经典命题,对后世易学影响深远。
合称意义
“彖系”并提时,通常代指《周易》的注解体系,体现古人通过传文阐释经文的核心方法。其中《彖传》侧重卦象解析,而《系辞》侧重整体哲学构建,二者共同构成理解《周易》的重要依据。
补充说明:
“彖”字本义与卦辞相关,其五行属火(),但在现代语境中,“彖系”一词主要用于易学研究领域,普通文本中较少出现。
《彖系》指的是中国古代象征事物含义的卜辞或者象征符号。它是周代甲骨文中常见的一种文体,用于解释卜辞的含义和象征的意义。
根据《康熙字典》,《彖系》的拆分部首是“彐”(jì),它在《康熙字典》中是以“彐+5”的笔画来编码。其中,“彐”是象形字,表示动物头部的形状,即“彡”字的变体。
《彖系》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彖传》中,作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卜筮家孔子。他将卦辞中的象征意义总结归纳,形成了这个词汇。
繁体字“彖系”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没有变化。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很大差异。然而,《彖系》这个词在古代的写法与现代的写法基本相同,都是以“彐+系”的形式来表现。
1. 《易经》中的卜辞及其解释就是彖系的典型例子。
2. 孔子对《彖系》的研究贡献了很多。
以《彖系》为首的组词有:彖辞、彖义、彖传等。
与《彖系》意思相近的词汇有:卜辞、象征、符号等。
与《彖系》意思相反的词汇有:字面意义、直观解读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