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絶迹"。亦作"絶迹"。2.不见踪迹。3.无人迹处。4.形迹与外界隔绝。5.指卓越的功业事迹。
见“ 絶迹 ”。
||亦作“绝跡”。亦作“绝蹟”。1.不见踪迹。《庄子·人间世》:“絶迹易,无行地难。” 郭象 注:“不行则易,欲行而不践地,不可能也。”《南史·梁吴平侯景传》:“州内清静,抄盗絶迹。” 明 王鏊 《震泽长语·仙释》:“君有画鹤之诬,隐壁仙逝,则君之墨本絶跡矣。” 郭沫若 《沸羹集·答<国际文学>编者》:“大抵在初期,诗歌是最流行的,独幕剧次之,小说则几乎绝迹。”
2.无人迹处。 汉 王充 《论衡·道虚》:“况 卢敖 一人之身,独行絶迹之地,空造幽冥之语乎。”
3.形迹与外界隔绝。《后汉书·杜根传》:“周旋民间,非絶跡之处,邂逅发露,祸及知亲,故不为也。” 唐 王建 《送人》诗:“与君俱絶蹟,两念无因由。” 清 顾炎武 《赠路舍人泽溥》诗:“絶跡远浮名,林皋託孤诣。”
4.指卓越的功业事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揆厥所元,终都攸卒,未有殊尤絶迹可考于今者也。”《晋书·刘颂传》:“树国全制,始成於今,超 秦 、 汉 、 魏氏 之局节,绍五帝 三代 之絶跡。”
“絶迹”是汉语中表示事物彻底消失、不再存留的动词,其核心含义指某种现象或事物完全终止存在状态。该词由“絶”(断绝)与“迹”(痕迹)组合构成,字面可理解为“断绝踪迹”,引申为彻底消亡的最终结果。
在古籍文献中,“絶迹”最早用于描述生物灭绝或行为终止,例如《论语·泰伯》中“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的注解曾以“絶迹”比喻隐士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汉代《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其中“禁方絶迹”指秘方失传的客观事实。
现代汉语使用中,“絶迹”包含两种语义维度:
该词的权威性体现在《辞海》对其词源学的考据,指出“絶”字甲骨文象形为丝线断绝,“迹”从辵亦声,二者会意形成“断绝行踪”的完整概念体系。在语用层面,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将其收录为规范汉字,确认其作为标准语汇的法定地位。
“絶迹”是一个多义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根据多个权威来源的释义,可总结如下:
消失不见
指事物或人完全消失,不再出现踪迹。
例:“这种生物已完全绝迹。”
文献参考:《庄子·人间世》提到“絶迹易,无行地难”,指隐藏踪迹容易,但行动不留痕迹难。
无人涉足之地
形容极其偏僻、无人到达的地方。
例:汉代王充《论衡》中“独行絶迹之地”。
与外界隔绝
指主动隐退或被动隔离,不与外界产生联系。
例:《后汉书》载“周旋民间,非絶跡之处”。
卓越的功业事迹(古义)
古代文献中可指非凡的成就或事迹,现代较少使用。
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提及“未有殊尤絶迹可考于今者”。
若需进一步考证古籍用例或现代语境差异,可参考《辞海》或《论衡》等文献。
阿细跳月拔丛出类败井颓垣白罽裘抱怀悲啸本知参画当时短笠发伏反櫂拂晓公切线公膳官书古峭合式汯汩江胥姐妹核惊皇惊屹尽头路积阻决论雷峯塔谅宥凛承灵气利赢卵清绿惨红销旅憩谩荒毛房马阮昧地瞒天庙食眯瞙貉同丘奶茶派饭平春乾电池啓关情窦初开羣议赊贷尸亲市肆收摄霜砌睡佛陶心窕窕同闬武当山销亡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