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愤慨。《宋书·武帝纪上》:“公命世英纵,藏器待时,因心资敬,誓雪国耻,慨愤陵夷,诚发宵寐。”《北齐书·独孤永业传》:“初闻 晋州 败,请出兵北讨,奏寝不报, 永业 慨愤。”
“慨愤”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kǎi fèn,其核心含义指因不公或不义之事引发的强烈悲愤情绪。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解析该词:
形容心情激愤且带有慷慨悲壮的情感,常用于表达对不公平现象或国家耻辱的深切愤怒。例如面对社会不公或历史屈辱时,情感上既有悲痛又有义愤填膺的复杂状态。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慨愤”融合了情感深度与行动指向,既是内心情感的宣泄,也隐含了对正义的追求。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参考《宋书》《北齐书》等史料来源。
《慨愤》是一个形容词词组,意思是对社会不公、不平正义感触及而产生的激愤和悲叹之情。
《慨愤》的拆分部首是「心」,表示与情感相关;「其」表示与音韵有关。它的笔画数是13画。
《慨愤》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一句话:「夫学至于愤慨者,其为大亦已远矣。」后来被汉代文学家扬雄引用并广泛传播。在古代,慨和愤都有类似愤怒、震怒的意思。它们合在一起形成的词组《慨愤》,逐渐演变为形容对不公平和社会问题感到愤慨和悲叹的情绪。
《慨愤》的繁体字为「慨憤」。
古代汉字《慨愤》的写法为「嘅憤」。
他对社会的不公平感到非常慨愤。
慨叹、慨叹不已、愤怒、愤懑、义愤、慨然等。
义愤填膺、怒火中烧、悲愤欲绝、愤怒不已等。
平静、淡漠、冷静、宽容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