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蠲赈的意思、蠲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蠲赈的解释

亦作“ 蠲振 ”。免除租税,救济饥贫。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山川》:“不获成灾,少沾蠲賑。”《明史·英宗前纪》:“秋七月乙酉, 河 决 大名 ,没三百餘里,遣使蠲振。” 清 刘光第 《美酒行》:“告灾有大府,蠲賑来邻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蠲赈是汉语中的历史行政术语,指古代政府通过减免赋税与发放钱粮相结合的方式赈济灾民的行为。该词由“蠲”和“赈”两个动词复合构成:

  1. 蠲(juān):意为免除、减免,特指官府对赋税、徭役的豁免。此义可追溯至《周礼·地官》中“蠲其赋税”的记载(《汉语大词典》)。

  2. 赈(zhèn):指用财物救济灾民,如《汉书·食货志》载“开仓廪以赈贫民”(汉典网)。

复合词义:蠲赈强调“蠲免”与“赈济”并行,是古代应对灾荒的典型政策。例如《清史稿·灾异志》记载:“乾隆十年,淮扬大水,诏蠲赈并行,免赋三十万,发粟五十万石。”(国学大师文献库)。

现代延伸:在当代研究中,该词多用于经济史与灾害治理领域,体现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古代经济史》)。

网络扩展解释

“蠲赈”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多来源解释如下:

词义解释

蠲赈(juān zhèn)由“蠲”和“赈”两字构成:

历史用例

  1. 明代:据《明史·英宗前纪》记载,黄河决堤导致大名地区受灾,朝廷“遣使蠲振”(免除赋税并赈济灾民)。
  2. 清代:刘光第在《美酒行》中描述地方受灾后,“蠲赈来邻疆”,即邻省通过减免赋税和救济支援灾区。

其他写法

该词在古籍中亦写作“蠲振”,属异体字现象,如《明史》中“蠲振”与“蠲赈”并用。

补充说明

“蠲赈”体现了古代“轻徭薄赋”的治理理念,多见于灾后恢复政策。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可通过历史文献进一步了解其具体实施方式。

别人正在浏览...

半大不小北酆必诺馞馞参衡扯淡辍职黜责丛错榱栋撮合山单另彫胡厎定第二骨东冈繁约杠铺关圣帝君鬼饮洪覆鹘囵煎灯剪切贱市尖嘴猴腮焦勤假纵解夏金星砚饥岁几榻窥究连篇絫幅敛退令出如山路台冒遁猫鬼冒货明闇粘液漂沦皮囊磬虫权命羣雄人厄日曜叔鲔岁华探综瞳睛投命万国委财危絃五原谐决械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