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刑具押送。《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十一年》:“甲寅, 李勉 械送 李灵曜 至京师,斩之。”《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四年》:“甲午,詔 河北 沿边安抚司械送 辽 駙马都尉 刘三嘏 至 涿州 。”
“械送”是一个汉语词语,指将犯人加上刑具后押送。以下是详细解释:
“械送”指对犯人施加刑具(如枷锁、镣铐等)后押解至指定地点,常见于古代司法或军事场景。该词强调通过刑具限制行动,确保押送过程的安全。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历史叙述中,现代已不常见,但在描述传统司法制度或历史事件时仍会提及。例如,犯人被捕获后,官府常“械送”至审判地或刑场。
“械送”一词结合了刑具与押送的双重含义,体现了古代对犯人的控制手段。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看《资治通鉴》等原始史料或权威词典。
械送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形容送别或寄送物品的动作。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木,右边是戒。共计9画。械送的字形或许与古代送别时所使用的木做的械具有关。具体的来源和由来,目前尚无详细考证。
械送的繁体字为「械送」,与简体字相同。
械送在古代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主要的结构依旧是以木和戒两个部首为基础。如今我们使用的简化字,在历史上可能有多个版本。然而,在考古和文献资料中,关于具体的古代写法,尚无确凿的证据。
1. 朋友们为了给他一个别开生面的械送,特意准备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2. 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子邮件逐渐取代了书信,成为现代人械送信息的主要方式。
1. 拜别:表示离别时的道别行为。
2. 遗送:表示将遗物或物品送给他人。
3. 送行:表示为离行的人送行。
接收:表示接收或接待他人所送的物品或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