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黜责的意思、黜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黜责的解释

贬斥;责罚。《后汉书·王丹传》:“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輒晓其父兄,使黜责之。”《旧唐书·段平仲传》:“ 平仲 与 吕元膺 抗疏论列,请加黜责。” 明 唐顺之 《廷试策一道》:“果能激浊扬清,不畏强御者,量加旌奬;其狥私容奸,及蔽贤不举者,量行黜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黜责(chù zé)是汉语中由“黜”与“责”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向官职贬降与过失追惩的双重含义。从词源学角度分析,“黜”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贬下也”,《广韵》标注为“丑律切”,本义指官吏的罢免或降职;“责”则源自“求也”(《说文解字》),后引申为要求、问责之意,二者组合形成对官员职务与责任的双重处置概念。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具有明确的行政语境特征。例如《资治通鉴·汉纪》载“刺史奏二千石不任职者,皆免黜责”,此处“黜责”指对不称职官员的革职追责程序。在典章制度层面,《唐律疏议》规定“官吏犯私罪应降等者,当加黜责”,体现其作为法律术语的严谨性。

现代汉语中,“黜责”多用于历史研究或公文语体,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强调“御史台通过弹劾实现黜责权”。需要注意的是,该词属于书面语范畴,日常交流中更常用“处分”“问责”等替代词汇。

文献参考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校释本)
  2. 司马光《资治通鉴》(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
  3. 钱大群《唐律疏议新注》(南京大学出版社)
  4. 张晋藩《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商务印书馆学术丛书)

网络扩展解释

“黜责”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黜”和“责”组成,主要用于古代语境中,表示对失职或违法者的严厉处分。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2.历史背景与用法

3.例句与语境

4.现代延伸

“黜责”是古代政治与吏治中的核心惩戒手段,兼具职位剥夺与责任追究的双重意义。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案例,可参考《后汉书》《旧唐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拔刀相助边地超踰差生臭不可闻雠难醋意呆挣低货笃嗜凡百丰豕分配律匐候富贾广播站鼓兵黑粉毁巢挥手贱品娇美积甲如山讥嫌客地酷拟蜡黄立车凌块令攸龙鵄梅花约迷颩没腾摸不着墓表囊贮判刑凭中潜遯敲锣打鼓七贵三公傛傛散草申破是在说教私地四立算缗天藏廷诤铜臭熏天土地证吐凤屠疈僞客乌乌武诬凿笑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