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备位充数之臣。《论语·先进》:“今 由 与 求 也,可谓具臣矣。” 朱熹 集注:“具臣,谓备臣数而已。”《汉书·梅福传》:“故京兆尹 王章 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 孝元皇帝 擢之,以厉具臣而矫曲朝。” 颜师古 注:“具臣,具位之臣无益者也。”《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三年》:“太常丞 任随 上言曰:‘諫议大夫、司諫、正言虽有数员,但充位尸禄而已。愿陛下择贤士,黜具臣,悬赏罚之文,立劝惩之道。’”
(2).泛称为人臣者。《南史·蔡廓传论》:“位在具臣,而情怀 伊 霍 。”
“具臣”是古代汉语中的政治术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侧重,主要包含以下两类解释:
备位充数之臣
指占据职位但缺乏实际作为的臣子,多用于批评官员尸位素餐。
泛称为人臣者
广义上指所有臣子,强调其身份属性而非能力评价。
文献出处 | 语境与评价倾向 |
---|---|
《论语·先进》 | 批评子路、冉求仅能充数 |
《汉书·梅福传》 | 借具臣讽喻朝廷用人不当 |
宋代李曾伯诗句 | 自谦称“忠在朝廷肯具臣” |
建议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其褒贬色彩,需注意该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义演变。
《具臣》(jù chén)是一个汉字词汇。其中,“具”是指具备、拥有的意思,“臣”是指臣子、属下的意思。《具臣》合在一起,表示拥有臣子、属下的意思。
《具臣》的拆分部首为“⺉”(辶)和“⺗”(臣),并且总共有12画。
《具臣》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字的演变。在古代社会,国君或高级官员常常拥有一批臣子作为自己的属下,帮助处理国家事务。因此,出现了“具臣”这样的词汇来表示这种情况。
《具臣》的繁体字为「具臣」。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对于《具臣》来说,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和现在相似,即“具臣”。然而,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如字形的变化和笔画的书写方式。具体的细节可能需要参考古代文字研究。
1. 这位国君具臣成群,治理国家十分得力。
2. 拥有一批忠诚的具臣,对于国家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1. 具备:指具有、拥有某种能力或条件。
2. 臣服:指效忠,屈服于上级或强势的一方。
3. 臣民:指君主统治下的臣属和普通百姓。
附属、从属、随从
君主、主宰、掌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