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破觚斫雕的意思、破觚斫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破觚斫雕的解释

斫,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比喻删繁杂而从简易,去浮华而尚质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破觚斫雕"(pò gū zhuó diāo)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字义解析与基本释义

  1. 字义拆解:
    • 破:打破、破除。
    • 觚 (gū):原指古代一种盛行于商周时期、用于饮酒或祭祀的青铜礼器,其特点是腹部有棱角(通常为四棱或八棱),造型庄重典雅。此处引申为棱角分明、有规则形状或有繁复装饰的器物或事物。
    • 斫 (zhuó):用刀斧砍削、劈砍。
    • 雕:指雕刻的花纹、图案或装饰。引申为华而不实的修饰、浮华的文采或繁复的技艺。
  2. 整体释义: 字面意思指打破有棱角的酒器(觚),砍削掉器物上雕刻的花纹(雕)。其核心含义是摒弃繁复的装饰、浮华的文采或人为的雕琢,追求事物的本来面目或质朴无华的本质。它倡导去除虚饰,返璞归真。

二、引申义与文化内涵

  1. 反对浮华,崇尚质朴:该成语常用来批评过度追求形式华丽、辞藻堆砌而忽视内容实质的文风或社会风气。它体现了道家“见素抱朴”和儒家“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思想中追求内在本质与外在形式和谐统一的理念。它强调去除不必要的修饰,追求自然、本真、实用的状态。
  2. 简化制度,去除苛繁:在政治或社会管理层面,“破觚斫雕”可引申为改革或废除繁琐苛刻的法律条文、规章制度,使之变得宽厚、简易、易行。这与汉初“黄老无为”思想影响下,废除秦朝严刑峻法、推行简约治理的历史背景有关。

三、出处与权威引用 该成语最早且最著名的出处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序》:

“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四、现代用法与示例 在现代汉语中,“破觚斫雕”主要用于:

  1. 文学艺术批评:形容去除华而不实的辞藻或技巧,追求内容真挚、风格质朴的创作方向。例如:“这篇散文破觚斫雕,以平实的语言道出了生活的真谛。”
  2. 设计美学:指设计理念上追求简约、实用,摒弃过度装饰。例如:“北欧家具设计崇尚破觚斫雕的理念,注重功能性与自然材质的美感。”
  3. 社会文化评论:批评浮夸、铺张浪费的社会风气,提倡节俭务实。例如:“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我们更需要破觚斫雕的精神,回归生活的本真。”
  4. 制度革新:指简化繁琐的程序或规则。例如:“行政审批改革就是要破觚斫雕,清除不必要的环节,提高效率。”

五、权威辞书释义佐证

六、哲学意蕴 “破觚斫雕”的深层哲学意蕴与道家思想相通。东汉王充在《论衡·量知篇》中提到:“物实无中核者谓之郁,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文吏不学,世之教无核也。郁朴之人,孰与程哉?骨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切瑳琢磨,乃成宝器。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瑳琢磨也。” 虽非直接引用该成语,但其中对“朴”(未经雕琢的原木)的推崇,与“破觚斫雕”追求本真、反对过度人为修饰的精神内核一致(如《论衡》相关篇章)。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其著作中也指出,此类成语体现了汉语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哲理和审美取向(如王力《古代汉语》或相关语言学论著)。

网络扩展解释

“破觚斫雕”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pò gū zhuó diāo,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词义解析

  1. 字面与比喻义

    • “破觚”指将棱角分明的酒器(觚)改为圆形(圜),象征简化复杂形状;“斫雕”意为削去雕饰,回归质朴。
    • 整体比喻:去除繁琐浮华,追求简约质朴,强调从复杂到简单、从虚饰到本真的转变。
  2. 历史出处
    源自《史记·酷吏列传》:“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描述汉朝初期为稳定社会,推行简政、去奢崇俭的治国理念。


用法与示例


延伸解析


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接龙或具体古籍用例,可参考《史记》原文或宋代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中的引申论述。

别人正在浏览...

薄板迸火驳饬不甚苍鸟骖星超度城南旧事出臆打蔫儿雕残调刺隄工地征度过沸煎亘古根极根毛关牋怀抚化为灰烬祸难扈冶奸乱接离解子伎俩骥涂峻雅抗音刳舟剡楫卖糖门刺摸门儿谋人目珠铅虎签子晴河晴空轻丧饶道赏罚分审山鸡椒杀时间沈祠甚么折实失记送书雁遂师頽甍讬意僞名毋盐详典闲架邪足喜津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