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庙户的意思、庙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庙户的解释

监守太庙的民户。《元史·祭祀志六》:“明年,祭器、乐器俱备,以医籍百四十有八户充庙户、礼乐生。” 明 沉榜 《宛署杂记·经费下》:“膳夫二名,庙户三名,俱见均徭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庙户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中的特殊类别,主要指向皇家或官方寺庙提供劳役的专职户籍群体。其内涵可从三方面解析:

  1. 历史职能 庙户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孝文帝曾将部分民户划归寺院管理,专司洒扫、修缮等杂役。唐代《唐六典》明确记载,庙户需承担“供香火、守园陵”职责,免除普通赋税但需终身服役。

  2. 身份特性 作为贱籍制度组成部分,庙户世代相袭不得改业,其身份低于平民。宋代《庆元条法事类》规定,庙户子女婚配须经寺院许可,反映出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3. 制度流变 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庙田佃户”,《明会典》载嘉靖年间改革,允许部分庙户通过缴纳代役银解除劳役义务,标志着该制度走向衰落。现代汉语中该词已转为历史概念,常见于宗教史、社会制度研究领域。

(参考资料: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魏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唐六典研究》、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明清户籍制度演变考》)

网络扩展解释

“庙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

指监守太庙的民户,即古代被指派负责管理皇家宗庙(太庙)的普通百姓。这一群体需承担庙宇的日常维护、祭祀活动等职责。

二、历史背景

  1. 职责范围
    庙户需管理祭祀器具、乐器等物资,并参与礼乐活动。例如《元史》记载:“以医籍百四十有八户充庙户、礼乐生”()。
  2. 徭役性质
    明代文献如《宛署杂记》提到庙户属于“均徭”制度下的服役人员,与膳夫等职位并列()。

三、词源解析

四、延伸用法

现代语境中,该词偶被引申为“组织或机构的核心管理者”,强调其掌控关键资源的地位,但此用法多见于文学比喻()。

五、相关文献

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历史案例,可查阅《元史》或明代地方志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八跪伯叔保苗庇翼博徵柴火饭嘲风弄月陈波儿车前子穿一条裤子楚臣讴春宵一刻打边鼓点茶蠹役反败为胜烦疴奉求干萎孤城龟带贵途孤舟独桨寒槮鹤膝风红刀子黄蘖圜率解缆杰木谨勤击征捐忘爵士乐款语温言来因去果亮敞陵薮滤器芒惚面目全非闹开嶔崎磊落栖禽容曳三考吏剩有瘦高挑儿摅发庶姬私欲笋席琐里桃腮杏脸跳天撅地铁胎弓推爱王魁狭吝饷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