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誉与节操。
出处:
《汉书·龚胜传》:“二人相友,并著名节。”
晋 李密 《陈情事表》:“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晋书·吕光载记》:“欲全卿名节 ,不使贻笑将来。”
宋 王禹偁 《上史馆吕相公书》:“今馆中之士先进者……皆砥砺名节,老于文学。”
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董先生(董其昌)曰:‘ 公(袁可立)护名节,胜于功名。善刀而藏,见机勇退’”
明 于谦《无题》: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
许杰 《邻居》一:“人家的名节呢,你不能轻易毁坏。”
“名节”是一个汉语词汇,指个人的名誉与节操,强调道德操守与社会声誉的统一。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名节由“名”(名声)和“节”(节操)组成,表示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声誉与道德修养。它既包含外界对个体的评价(如诚信、正直),也涵盖内在的品德坚守(如气节、原则)。
历史出处与演变
内涵扩展
名节涵盖人格尊严、忠贞报国、廉洁自律等多重维度。例如明代袁可立因“护名节”被称颂,清代诗句“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更将其视为高于物质利益的价值观。
现代意义
在当代,名节常与廉洁奉公关联。如党员需守护清正廉洁的名节,一旦失节则“白袍点墨,终不可湔”(污点难以抹去),凸显其对社会信任的重要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案例,可参考《汉书》《陈情表》等典籍,或查阅盐城市纪委监委相关论述。
名节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两个主要的意思。
第一个意思是指名声和节操,即一个人对于名声的保持和对道德的恪守。这和维护个人的形象和品行有关。在社会上,一个人的名节好坏常常会决定他的受人尊重的程度。
第二个意思是指节日和纪念日。在这个意义上,名节和特定的日期或事件有关联,人们会在这一天庆祝、纪念或者开展一些特定的活动。
名节的部首是目,声调是四声。根据部首和笔画的拆分,可以将名节拆分成两个字,分别为名和节。
名的部首是口,总计有6个笔画。
节的部首是刀,它有5个笔画。
名节的拼音为míng jié。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说文解字》中的形状和意义,古代将目和日结合在一起表示目耳相交之象,引申出表示节日、名声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名节的书写形式保持一致,即「名節」。
在古代,名节的写法有时会有变化。古汉字的字形与现代有所不同,字的结构较为复杂。例如,在西汉时期,名字曾用「名吉」、「名戒」等方式书写。
1. 他一直很重视自己的名节。
2. 这个节日是我们国家的重要名节。
组词:节省、节俭、节奏、名誉、名字、名单。
近义词:声誉、信誉、美誉。
反义词:耻辱、丑闻、破坏、侮辱。
柏酒八面圆通边镇标叉彼哉彼哉陈卦崇赫臭皮囊创疤触鳞词格祷祝地鸡都坐返走愤迅赋索革新派还锦含商咀征赫諠后室脚蹬子杰伟屦缕踞鼃食蛤枯木生花罍斝擂台愣沉亮锃锃列宿灵空栗玉砚逻役履运泥坑农庄盘魄蓬蒿青炜清微山崩地坼盛迹圣明乐深知霜井双作忪忪天末凉风腽肭万窍洼水文齐五部五陵侮谑虾鬼香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