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之以死的意思、继之以死的详细解释
继之以死的解释
不惜一死来把某事继续下去。形容决心很大。
词语分解
- 继的解释 继 (繼) ì 连续,接着:继续。继任。继承。继武(足迹前后相接,喻后人接续前人的事业)。继往开来。前仆后继。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死的解释 死 ǐ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死亡。死讯。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离死别。死有余辜。 不顾生命:死志(牺牲生命的决心)。死士(敢死的武士)。死战。 固执,坚持到底:死心塌地。死卖力气。 无
专业解析
“继之以死”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是以死亡的方式来继承或继续完成某事,常用于表达极端的忠诚、牺牲精神或誓死不变的决心。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内容基于权威语言资源,确保准确性和专业性。
一、词语定义与字面解析
“继之以死”由三部分构成:
- “继之”:意为继承、接续或延续前事,源自“继”的本义(连接、延续)。
- “以”:介词,表示方式或手段,相当于“用”或“通过”。
- “死”:指死亡,引申为牺牲或终结生命。
整体字面意思为“用死亡来继承”,强调通过生命的终结来实现某种承诺或责任。在引申义上,它常用于描述人物在忠义、爱情或使命上的极致坚守,例如在历史文献中表达“誓死追随”或“以死明志”的壮烈行为。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该词被归类为文言成语,突出其情感强度和道德寓意。
二、用法与语境分析
在句子中,“继之以死”多作谓语或状语,用于正式或文学性语境:
- 典型例句:如“臣愿继之以死,以报君恩”(我愿以死来继续效忠,报答君主的恩情),见于古典文学作品,强调无条件忠诚。
- 语境适用:常见于历史叙事、诗词或戏剧中,描述人物面对困境时的决绝选择,例如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忠义故事隐含类似表达。它传达一种崇高的道德观,但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学术或文化讨论。根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该词体现了汉语成语的简洁性和象征性,常与“忠贞”“节义”等概念关联。
三、来源与权威参考
“继之以死”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文献,如《左传》中的忠义记载,后在历代词典中固化。权威解释主要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其为“以死为继,表示誓死完成某事”,强调其情感色彩和文言特色。
- 《汉语大词典》:详细收录其历史用例,指出其在儒家思想中的伦理内涵,如“以死继之”的变体表达。
以上来源均为汉语语言学领域的标准参考书,确保解释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如需进一步查阅,建议访问正规图书馆或在线词典平台如“汉典”(zdic.net),但具体链接因有效性未验证,此处不提供。
网络扩展解释
“继之以死”是一个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继之以死指“不惜用生命来延续或完成某事”,形容决心极其坚定,甚至愿意以死明志。读音为jì zhī yǐ sǐ,繁体写作“繼之以死”。
二、出处与典故
此成语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刘禅表达忠诚时说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意为愿竭尽所能辅佐君主,并以死效忠,展现了其至死不渝的承诺。
三、语法与用法
- 词性功能:通常作谓语、状语,强调以死延续的决心。
- 结构特点:属于偏正式成语,四字结构,常用于书面表达。
- 示例:
“他立誓守护家国,若事不可为,必当继之以死。”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形容忠贞、义气或重大责任下的决绝态度,常见于历史叙述、文学作品中,如描述忠臣、侠士的誓言或行为。
五、补充说明
- 情感色彩:中性成语,既可褒扬坚定信念,也可客观描述极端选择。
- 现代引申:如今多用于强调对事业、理想或承诺的执着,不局限于字面的“死亡”,如“以毕生精力继之”。
如需进一步了解出处原文,可参考《三国志》相关篇章或权威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按协奥绝贲门璧帛笔困纸穷不争多草船借箭长蜺橙黄筹维大畜非祸浮金棍术怀龙涣然豢圉夏楚笺素肩下即目金薄鞠旅跼屈居诸口案狂犘乐品靓姝邌曙乱常逻逮冒寒魔劫鸟贼胖墩墩篇法疲輭剖鲤耆耄全宗日有万机赏劝射囿手力资税收説语随蓝太羹谈空説幻腾告天对唾辱诬告五幸虾魁效法孝假新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