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帝王对各地进行抚绥。《书·泰誓上》:“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朕夙荷丕基,乍平伪室,非不欲宠绥四海,协和万邦。” 明 宋濂 《赠高丽张尚书还国记》:“今圣天子在上,雄兵百万,如雷如霆,有抗之者无不殞灭,然於守礼之国必宠绥而怀柔之,唯恐有所不及。”
宠绥(chǒng suí)是汉语中的古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帝王或上位者以恩宠、仁德安抚百姓,使其安定顺服。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指恩宠、荣宠,体现上位者的偏爱与优待。
意为安抚、安定,强调通过怀柔政策使民心归附。
合成词义:以恩惠与仁德施予抚慰,实现统治的和谐稳定。
《汉语大词典》
“宠绥”指帝王以恩宠安抚臣民。
例证:《尚书·泰誓上》:“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
(注:此处引用《尚书》原文,体现词源背景。)
《辞源》(第三版)
强调“宠绥”蕴含恩威并施的统治智慧,特指君主通过德政使百姓安居。
多用于描述帝王治国方略,如《宋史·礼志》:“朕以眇躬,获承宠绥。”(指帝王承受天命治理天下)。
属书面语,常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如“宠绥之道”喻指仁政安抚的策略。
参考资料:
“宠绥”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帝王对各地或臣民的安抚与治理。以下是详细解释:
“宠绥”指帝王通过恩宠与安抚的手段来治理国家、稳定四方,强调以怀柔政策实现和谐统治。其核心含义是“抚绥”(安抚、安定),常与帝王权威相关联。
明代曲学家沈宠绥虽同名,但其贡献在音乐理论领域,与“宠绥”一词的释义无直接关联。
总结来看,“宠绥”是一个具有政治色彩的古典词汇,集中体现了古代帝王通过恩威并施实现统治稳定的理念。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尚书》或《旧五代史》相关内容。
闇莫拜佛杯行嗶剥不列颠百科全书不随和辰暮埫塎窜扰达名大问地理环境东沼都鄙鹅毛扇放民分忧负畚狗吃热尿狗爬泳孤灯婚宦混茫检押矜伐旌旐近火金针菜卷甲束兵橘酒看账先生老年老娘家鸾渚客络驿不絶冒亲冥晦明均乃往南京市欧风墨雨漂橹疋丢扑答品定穷塞三无坐处石笔誓江士息势样唐衢痛哭洮河绿石岧亭题注脱笼王朝壝埒叶吉撷芼细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