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盛书信的筒。亦指书信。 唐 李白 《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诗:“桃竹书筒綺绣文,良工巧妙称絶羣。” 宋 赵蕃 《呈季承》诗:“但恐 衡阳 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书筒"是汉语中具有历史传承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代传递文书或装书信的筒状器具",包含两层使用场景:其一为官府传递公文的竹制容器,《辞海》补充说明这种形制始见于秦汉时期的"邮驿制度";其二指私人信件的外包装,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及"简册之封谓之筒",印证其作为书信载体的功能。
二、历史形制演变 早期书筒多采用竹木材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文书入竹筒,封以御史印",印证其官方文书的密封规范。唐宋时期出现纸质书筒,《全唐诗》中刘禹锡"封题青琐闼,书筒到江浔"的记载,反映其作为书信代称的文学化表达。
三、现代语言承袭 当代方言调查显示,在闽南语区仍保留"书筒"指代信封的用法,《福建方言志》收录该词汇为区域性古语遗存。普通话体系下,该词主要见于历史文献与文学创作,如茅盾《子夜》中"从西装书筒里取出合同"的描写,延续其文书容器的本义。
“书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实物含义
指古代盛放书信或文书的筒状容器,多为瓷器、木器或玉器制作,用于存放竹简、字画等物品。例如唐代李白在诗中描述的“桃竹书筒綺绣文”,便是指装饰精美的竹制书筒。
引申含义
代指书信本身,常见于诗词中表达对书信往来的期盼。如宋代赵蕃的诗句“书筒不至费人思”,即以“书筒”比喻书信。
文学例证
唐诗宋词中常出现此词,例如:
现代使用
如今“书筒”一词已不常用,多出现在古籍或文学赏析中,部分语境下也引申为“知识载体”的象征。
阿连北疆冰球运动步屐长毛绒长支饬成雌雷催头挫折促载当令度鸟夺禠法界性法社風簷公侯万代官灋官媒悍暴憨子湖海士魂飘魄散讲山兼祧建阳景命金隧聚骨扇慨然应允炕桌陵台刘项赂门论敌民谚米曲米贴默存摩顶至足牛尾狸甓器破磔清勤齐体入化山矾升殿生理盐水时暑视听漱啮遂茂叹涕踏踏玛儿徒父秃友误用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