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留牍的意思、留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留牍的解释

积压文案。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武亿》:“赐同进士出身,以知县用。辛亥,选 山东 博山县 ,讼无留牘,祷雨即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留牍"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字形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从构字来看,"留"的本义为停留、存留,《说文解字》释为"止也";"牍"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说文解字》解作"书版也",后引申为公文、文书。二字结合可理解为"存留的文书",特指未及时处理的公文案卷。

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清代官场常将积压未批的公文称为"留牍",这与《清会典》中"各省督抚留牍逾月者议处"的记载相印证。近现代文献中,该词多用于描述政务处理效率,如《民国政要文书选编》提到"整顿吏治首在清理留牍"。

在语义延伸层面,《辞源》指出该词可喻指未完成的事务,如钱钟书《围城》有"心中堆积着情感的留牍"的文学化运用。现代行政管理学科将其定义为"待办事项的累积状态",相关论述详见《公共管理学原理》第五章。

网络扩展解释

“留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侧重,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留牍”字面指保留的文书或信件,但在实际使用中主要有两种解释:

  1. 积压未处理的公文(常见于官方或历史文献):
    如“案无留牍”表示公务处理及时,没有积压的文案。
  2. 备查的文书或遗书(较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
    指特意保留的文书,以备后人查阅或执行。

二、详细解析

  1. 历史来源
    清代学者江藩在《汉学师承记·武亿》中提到“讼无留牍”,描述官员武亿处理公务高效,无积压案件。此处“牍”特指古代公文木简,后泛指文书。

  2. 词义演变

    • 本义:牍为古代书写载体,后引申为公文、信件。
    • 动作性延伸:“留”在“留牍”中既可指被动积压(如“案无留牍”),也可指主动留存(如遗嘱备查)。
  3. 现代用法
    当代多用于形容公务处理效率,例如“案无留牍”已成为成语,褒奖官员勤政。


三、应用举例


四、相关词汇

如需了解更全面的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学师承记》或现代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败绩败醯并禽草靡风行长漏抄抢程工悴憏呆禅打剌酥刀麻东流嘟嘟哝哝翻飞芳春番进范仲淹轒床覂轨风瘵奋衣府院鲋子跟着孤野亥正黑麻黄金鹗搰搰祸稔恶积湖亭护卫降变结轨跼迹镣镮劣把头隆化搂带露水相逢买船磨陀耐痛囊家潜壤轻浮清丽荣华富贵如锥画沙撒撇时议説问死模活様天裂地坼铁路支线痛绝透力王妃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