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惮的意思、倦惮的详细解释
倦惮的解释
感到疲劳害怕。 元 郑德辉 《三战吕布》第一折:“哥也敢战兀那三千合我也不倦惮。” 元 金仁杰 《追韩信》第二折:“对一天星斗跨雕鞍,不由我倦惮。”
词语分解
- 倦的解释 倦 à 疲乏:疲倦。倦怠。倦意。倦容。倦色。 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厌倦。倦飞(喻厌倦仕宦而归隐)。倦游(厌倦游宦生涯)。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 惮的解释 惮 (憚) à 怕,畏惧:忌惮。惮服。肆无忌惮。过则不惮改。 劳苦,因劳成疾:哀我惮人。 惮 (憚) á 震赫,撼动:惮赫(声势浩大)。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倦惮"是一个相对冷僻的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主要可从字源、古籍用例及方言留存角度进行解释:
一、核心释义
- 字面拆解:
- 倦 (juàn): 本义指身体劳累、疲乏(《说文解字》:倦,罢也)。引申为精神上的懈怠、厌倦。
- 惮 (dàn): 本义指畏惧、害怕(《说文解字》:惮,忌难也)。引申为忌惮、顾虑。
- 合成词义: "倦"与"惮"结合,强调因身心疲惫或长期重复而产生的畏惧、厌烦与退缩心理。常指对某事失去热情与动力,心生抵触而不愿继续。
二、古籍文献用例
- 《诗经·小雅·小明》(早期经典用例)
"心之忧矣,惮我不暇。"
此处的"惮"有"劳苦"之意(一说通"瘅",劳苦),后世注疏家如郑玄笺注时,结合上下文可理解为因忧劳而产生的倦怠与畏难情绪。
- 《礼记·表记》(儒家典籍中的心理描述)
"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礼以节之,信以结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朋友以极之,欲民之毋倦惮也。"
郑玄注:"倦惮,犹厌倦懈怠也。" 此处明确将"倦惮"解释为厌倦与懈怠,指百姓对推行教化政策可能产生的抵触与疲沓心理。
三、方言留存与现代理解
- 在部分方言区(如吴语、闽语),"倦惮"一词仍有使用,多表示因劳累或厌烦而产生的懒散、不想动弹的状态,接近普通话中的"犯懒"、"提不起劲"。
- 现代汉语中虽不常用,但在解析古典文献或进行方言研究时仍需准确理解。其核心可概括为:因身心疲劳或重复单调引发的厌倦感与畏难情绪,导致行动上的消极与退缩。
四、权威词典参考
- 《汉语大词典》(最具权威性的汉语历史语词词典)收录该词条,释义为:"厌倦懈怠。" 并引用《礼记·表记》及郑玄注作为书证。
- 《现代汉语词典》(规范现代汉语词汇)未收录"倦惮",印证其非现代常用词。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在"惮"字条下提及"倦惮"连用,释义为"厌倦,懈怠"。
五、语义关联与辨析
- 近义辨析:
- 厌倦: 强调对事物失去兴趣而产生厌恶(侧重心理排斥)。
- 懈怠: 强调松懈懒惰,不努力(侧重行为放松)。
- 倦怠: 强调身心疲乏,精力不足(侧重生理/精神疲劳)。
- 倦惮:兼具"厌倦"(心理抵触)、"懈怠"(行为消极)及隐含的"畏难"(因倦生惮)三层含义,语义更综合。
- 反义指向: 积极、热忱、勤勉、乐此不疲。
结论
"倦惮"是一个古语词,核心含义指因身心劳累或长期从事某事而产生的厌倦、畏难与懈怠的复合心理状态,常导致行动力减退。其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及《礼记》郑玄注,现代虽罕用,但在理解古籍和方言时仍有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倦惮”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uàn dàn(注音:ㄐㄩㄢˋ ㄉㄢˋ),由“倦”和“惮”二字组合而成,表示因疲劳而产生畏惧或退缩的心理状态。
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指在体力或精神上感到疲惫的同时,伴随对某事产生害怕、厌倦的情绪。例如:
- 元杂剧《三战吕布》中:“哥也敢战兀那三千合我也不倦惮。”
- 《追韩信》第二折:“对一天星斗跨雕鞍,不由我倦惮。”
-
字词分解
- 倦(juàn):
- 本义为疲乏(如“疲倦”“困倦”),也可引申为对重复性事物的厌烦(如“诲人不倦”)。
- 惮(dàn):
- 表示畏惧、忌惮(如“肆无忌惮”),古汉语中也可指因劳苦而疲惫(如“哀我惮人”)。
-
用法与语境
该词多用于古典文学或书面语,强调身心俱疲后的退缩心理。例如形容长期征战、高强度劳作后的心理状态,兼具生理疲劳与心理畏惧的双重含义。
补充说明:
现代汉语中“倦惮”使用较少,更常见的近义词包括“倦怠”“畏难”等。如需引用古籍或文学创作,需注意语境适配性。
别人正在浏览...
傲睨包络北面徧拜布政觇行尘冥赐假道长大气层搭坐低眸惰轮翻绎蜂虿入怀﹐解衣去赶風師甘嗜甘鼠孤坟迒陌或恐见睹嗟欷金陵山久而久之屦杖卡拉奇夸淫嬾困乐在其中猎辇六弓陇头吟马纲木三对挠荡内枢酿肆念念不忘捏舌头谦光灊岳侵侮赇吏衽金革三野审视蚀败食分缞服竖立丝绸之路台盞町畦屯坎卧伏相入小引饩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