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寄应的意思、寄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寄应的解释

谓在寄居地参加科举考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乡贡》:“尔来乡贡渐广,率多寄应,故不甄别於榜中。”《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五年》:“己巳,詔:‘诸道举人,自今并於本贯州府取解,不得更称寄应。’”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寄应”一词的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解释:

一、古代科举考试术语(主流用法)

指在寄居地参加科举考试的行为。该用法源自五代至宋代:

  1. 历史背景:古代科举要求考生在原籍报考,但部分考生为增加机会,选择在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寄居应试。
  2. 文献记载: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载“乡贡渐广,率多寄应”
    • 宋太祖曾下诏禁止“诸道举人不得更称寄应”

二、修辞手法(少数释义)

个别资料认为“寄应”是通过象征或比喻预示其他事物的修辞手法,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历史文献,可能与词语演变或误传有关。

读音辨析

存在两种读音争议:

建议结合具体文本语境判断词义,若涉及古代科举制度,优先采用第一种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二

寄应

《寄应》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作动词。它的意思是向某人发送消息、请求、询问或通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寄应与他人进行书信往来。

拆分部首和笔画

《寄应》由两个部分组成:寄(宀,牛)和应(广,六)。

它的总笔画数共计11划,其中寄部分3划,应部分8划。

来源

《寄应》的来源较为明确,出自中国古代的《论语》。它是孔子与他的学生曾子之间的一段对话。曾子对孔子说:“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对他的回答是:“‘寄言于四方,运杂于九州,舍短取长,吾知其能行之也。’”。

繁体

《寄应》的繁体字形状和拆分部首一样,只是书写风格稍有不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会因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因此,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和现代略有差异。《寄应》在古代的书写形式可能略有变化,但基本上与现代相同。

例句

1. 他给我寄应了一封信,告诉我他的近况。 2. 我寄应校长询问了关于入学手续的事情。

组词

1.寄信:递送信件给对方。 2.应答:回答、回应。 3.寄语:通过话语或书信传达祝福或劝告。

近义词

1.寄托:寄予、寄放、寄予希望。 2.通知:告知、宣布、通告。

反义词

1.收到:接收、获得、得到。 2.忽略:不理睬、置之不理。

别人正在浏览...

哀请饱练世故八译表兄弟禅钻逞妖城砦凑手存储村墅大貉小貉底服敌虏顶门针斗绝法身奋命服屦功绩冠伦裹烧还私薨陨黄麻紫泥环拱忽的謼服胡梳勦民劫打箕拘继志述事攫窃句栏狂态鳞褓流殍刘永福龙津桥论战缕切淼茫靡常秘妙哪达女萝潘天寿轻颦七十二候鳅鱓伤号闪诳丝虫死国俗务天理人情兔子不吃窝边草外一首献土西林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