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fect] 背叛逃亡
背叛逃亡。《汉书·韩王信传》:“陛下宽仁,诸侯虽有叛亡,而后归,輒復故位号,不诛也。” 唐 张九龄 《敕书·敕薛泰书》:“禽兽无知,不怀恩信,相率种落,一时叛亡。”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 达瓦齐 既立,不能统驭其属,岁多叛亡。”
叛亡
“叛亡”为汉语复合词,由“叛”与“亡”二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指背叛并逃亡的行为或状态。以下从词义、用法及权威来源分述:
“诸侯叛亡者,皆归项羽。”(《史记·项羽本纪》)
《汉语大词典》
定义为:“背叛逃亡”,强调行为兼具背叛动机与逃亡结果㊟³。
“其将叛亡者,辄先觉之。”(《后汉书·窦融传》)
《古代汉语词典》
释为:“反叛并出逃”,多用于历史语境中描述臣子、将领背主出奔㊟⁴。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季氏之叛亡,鲁国之祸也。”
此处指鲁国季氏家族背叛公室并逃亡的事件㊟⁵。
《汉书·韩王信传》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遂叛亡匈奴。”
描述韩王信因疑惧刘邦而叛逃至匈奴㊟⁶。
权威来源索引
㊟¹ 《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第78页
㊟² 同上,第159页
㊟³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7卷,第102页
㊟⁴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125页
㊟⁵ 《左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987页
㊟⁶ 《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第1873页
“叛亡”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背叛并逃亡”,通常指个人或群体因不满、私利等原因背离所属国家、集体或势力,投靠敌对一方。以下是详细解析:
二者结合后,词义从单纯的“背叛”延伸为“背叛后主动逃离并投靠他方”,带有强烈的负面评价色彩。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中“叛亡”的用法,可参考《汉书》《唐史》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拔和白色收入边务逋孽察度豺牙掣验弛维辞堂带砺河山玳瑁蝉胆量等比登坑对称多项式费资奉上拊股夫荣妻贵官荣龢会皇寮灰躯讳言火烛银花架鼇检察官金轮朝谨密晋升酒鳞潏湟科斗篆枯骨老豆腐老女归宗老弦李自成碌碌营营纶册旅集祢鹗民生凋敝贫落贫巷蒲牒请俸秦淮蛩蛩距虚畎遂热官稍纵即逝省官矢词是古佻狎蹄筌汍波勿忘我枭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