咎繇的意思、咎繇的详细解释
咎繇的解释
亦作“ 咎陶 ”。即 皋陶 。 舜 之贤臣。咎,通“ 皋 ”。《楚辞·离骚》:“ 汤 禹 严而求合兮, 挚咎繇 而能调。”《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咎繇 大贤也, 周公 圣人也。”《孔子家语·正论》:“《夏书》曰:‘昏、默、贼杀,咎陶之刑也。’”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二:“吾於《春秋》,求为 咎陶 而已。”
词语分解
- 咎的解释 咎 ù 过失,罪过:咎戾。负咎。以彰其咎。 怪罪,处分:既往不咎。咎由自取(遭受责备、惩处或祸害是自己造成的)。 灾祸:休咎(吉凶)。 怨仇:与臣有咎。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 繇的解释 繇 á 同“徭”。 古同“谣”,歌谣。 繇 ó 古同“由”,从,自。 繇 ò 古同“籀”,占卜的文辞。 笔画数:; 部首:糸;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咎繇”是一个历史人物相关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 身份:即皋陶(gāo yáo),舜帝时期的贤臣,主管司法,被后世视为中国法典的创始人。
- 读音:
- 现代多读作jiù yáo;
- 古音或通假情况下读作gāo yáo。
- 通假关系:古籍中常写作“咎陶”,因“咎”通“皋”,“繇”通“陶”,属于通假字现象。
二、历史记载
- 皋陶以公正严明著称,曾协助舜禹推行德政,《楚辞》《三国志》等文献均提及他。例如《三国志·诸葛亮传》称“咎繇大贤也”,将其与周公并列。
- 大禹继位后,皋陶被委以重任,后裔受封于今安徽六安一带。
三、注意点
- 词义争议:少数资料(如)将“咎繇”解释为“指责、归咎”,但此用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主流释义仍指向历史人物皋陶。
- 古籍引用:阅读古籍时需注意通假字问题,避免混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高权威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咎繇这个词的意思:咎繇(jiù yáo)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责备或指责。
拆分部首和笔画:咎繇的部首是口(kǒu),它的笔画数为8画。
来源:咎繇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说文解字》,意为“过失、罪过”。在古代,咎繇通常用来指责或责备他人的过失行为。
繁体:咎繇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咎繇(jiù yáo)。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时候,咎繇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现代常用的写法为“咎繇”。
例句:他的错误行为招致了众人的咎繇。
组词:咎繇作为一个词语,一般不和其他词语组合使用。
近义词:责备、指责
反义词:赞扬、表扬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