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味的意思、讽味的详细解释
讽味的解释
讽诵玩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闲习礼度,不如式瞻仪形;讽味遗言,不如亲承音旨。” 唐 刘长卿 《送薛据宰涉县》诗:“夫君多述作,而我常讽味。” 宋 刘克庄 《江西诗派小序·夏均父》:“律诗用事琢句,超出绳墨,言近旨远,可以讽味。”
词语分解
- 讽的解释 讽 (諷) ě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讽诵(抑扬顿挫地诵读)。讽咏。 用含蓄的话劝告或讥刺:讽刺。讽谏(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谏)。讽喻(一种修辞手法,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讽一劝百
- 味的解释 味 è 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味觉。味道(亦指兴趣)。滋味。 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气味。香味儿。 情趣:趣味。兴味。意味。津津有味。 体会,研究:体味。耐人寻味。 量词,指中草药的一种:五味药。
网络扩展解释
“讽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释
讽味(拼音:fěng wèi)指通过讽诵(诵读)并玩味(细细体会)诗文或经典,以深入理解其内涵。该词常用于文学评论或古典文献中,强调对文本的反复吟咏和细致品鉴。
词义解析
- 讽诵:指带有节奏、情感的诵读,常用于诗文学习。
- 玩味:指反复琢磨、体会文本的深意,注重理解其情感与哲理。
- 例如唐代刘长卿在《送薛据宰涉县》中写道:“夫君多述作,而我常讽味”,表达对友人诗作的反复品味。
用法与语境
- 古典文献:常见于对经典、诗文的赏析,如《世说新语·赏誉》中提到“讽味遗言,不如亲承音旨”,强调亲身领悟的重要性。
- 文学批评:用于描述对诗歌语言的细致揣摩,如宋代刘克庄评价夏均父的诗“言近旨远,可以讽味”。
近义词与关联词
- 吟咏:侧重于诵读的韵律感。
- 品鉴:更强调对艺术或文学作品的赏析。
- 玩索:指深入探究文本的意蕴。
“讽味”是一种结合诵读与思考的阅读方式,既包含声音的韵律体验,也注重对文本内涵的深层理解,常见于古典文学和传统治学方法中。
网络扩展解释二
《讽味》这个词源于中文,其意思是指具有一定讽刺、嘲笑或挖苦成分的味道或口感。下面来分析一下这个词的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
- 「讽」这个字的部首是「言」,拼音是「fěng」,总共有7个笔画。
- 「味」这个字的部首是「口」,拼音是「wèi」,总共有8个笔画。
来源:
「讽味」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讽」字意味着嘲笑或讽刺,「味」字则表示味道。结合起来,「讽味」意即带有嘲笑或讽刺成分的味道。
繁体:
「讽味」的繁体字为「諷味」。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讽味」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这个词的现代写法已经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例句:
1. 这部电影用轻松而幽默的方式展现了生活的讽味。
2. 他的讽刺评论总是带有一丝讽味,让人捧腹大笑。
组词:
常见的组词包括讽刺、讽笑、讽谏等。
近义词:
与「讽味」意思相近的词还有嘲笑、戏谑、幽默等。
反义词:
与「讽味」意思相反的词有正面、赞美、赞扬等。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