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执拘泥。《新唐书·元稹传》:“又以僻滞华首之儒备侍直、侍读,越月踰时不得召。”
“僻滞”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pì zhì,其核心含义为偏执拘泥,常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思维方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义分解
组合含义
两字结合后,“僻滞”强调因性格孤僻或思想僵化导致的固执、拘泥,常见于对人或学术观点的描述。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属于较冷僻的词汇,常见于古典文献或特定语境的分析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僻”“滞”的单字释义,可参考权威字典(如《汉语大词典》)。
《僻滞》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偏远不通达。其中,僻的部首是人字旁,滞的部首是水字旁。它由12画组成。
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可追溯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迩莫及矣,寡人所终亲也。寡人将归于谁?”这里的“又迩莫及(僻滞)”表示彼此之间距离遥远,难以相见。
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是「僻滯」。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僻」常以「辟」替代。而「滞」在金文和篆书中写作「滯」。
以下是一个例句:
这座山村位于深山之中,交通不便,周围几乎没有现代化设施,生活十分僻滞。
与「僻滞」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偏僻、荒凉、落后、闭塞等。
与「僻滞」意思相反的词语有:繁华、繁忙、热闹、繁荣等。
其他由「僻」和「滞」组成的词语有:僻静、滞涩、僻处、滞留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