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緜帛”。丝绵绢帛的总称。《后汉书·董卓传》:“ 河东 太守 王邑 奉献绵帛,悉赋公卿以下。”《南史·隐逸传上·朱百年》:“ 百年 室家素贫,母以冬月亡,衣并无絮,自此不衣緜帛。”
绵帛是汉语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字源、本义及引申义三方面解析,依据权威辞书归纳如下:
绵(mián)
《说文解字》释为“联微也”,本指蚕丝结成的片状物,引申为柔软、连续不断的特性。现代汉语中多形容质地细软或延展性(如“绵软”“连绵”)。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一卷;《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帛(bó)
《说文解字》称“缯也”,即丝织品的总称,古代泛指以蚕丝织造的布匹,如绢、绸等,属贵重衣料。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版;《辞源》修订本。
绵帛(mián bó)指精细柔软的丝织品,特指以蚕丝为原料织造的轻薄布料。其核心特征为: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九卷;《中国丝绸文化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经济价值:
古代绵帛曾作为实物货币流通(如唐代“钱帛兼行”),《汉书·食货志》载“布帛可衣,为民生所需”。
来源:《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经济日报出版社。
文化象征:
因质地珍贵,引申为“珍贵之物”的代称。如《后汉书》以“绵帛”喻赏赐厚礼,后衍生“帛书”“玉帛”等文化符号。
来源:《中国文化关键词》(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6)。
现代汉语中,“绵帛”一词已罕用,多被“丝绸”“绸缎”替代。但古籍、成语(如“化干戈为玉帛”)及历史文本中仍保留原义。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权威参考来源:
“绵帛”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ián bó,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词义
指丝绵与绢帛的总称,泛指古代常见的丝织品和纺织材料。其中:
字形与异体
亦写作“緜帛”,属于异体字形式。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参考《后汉书》《南史》等古籍,或查阅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暗劣半载壁钟充倔充气蹉跎岁月东耕鹅项懒凳方槽藩溷副宪乖张官系固命古语候逻画堂春昏醟活人书护墙板僭臣间脑角貒计算中心九花樛嶱开母垦植空敞口粮姱名宽律来成麟牒理知陋术灭熄密林缪数霓幢仆食綪茷瞧香的棋谱戎具三婆山籁折馘饰行势焰熏天市中心数列嗣守膛子谈娘蹄踵恸怀枉物难消脗契宪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