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理欲的意思、理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理欲的解释

“天理人欲”的省称。语出《礼记·乐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按,后 宋 代理学家把“天理”解释为封建的伦6*理纲常,“人欲”解释为人的生活欲望,并认为二者不容并立。《宋史·陈宓传》:“ 宓 天性刚毅,信道尤篤,尝为《朱墨铭》,谓朱属阳,墨属阴,以验理欲分寸之多寡。”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辨论性天,剖析理欲。” 杨度 《梁氏<中国之武士道>叙》:“诚以理欲交战之际,必有一胜一败。”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理欲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理欲是汉语哲学与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指“天理”与“人欲”的对立统一关系。“理”代表道德准则或宇宙规律,“欲”指人的自然欲望或物质需求。这一概念最早系统阐释于宋代程朱理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主张以道德理性约束私欲,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人修养的统一。

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理欲”包含三层内涵:

  1. 哲学本体:天理是万物运行的终极依据,如《礼记》注疏所言“理者,天之体”;人欲则是人性中需节制的部分。
  2. 伦理实践:程颢强调“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二程遗书》),将克己复礼作为理欲调适的实践路径。
  3. 辩证关系:清代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提出“理者存乎欲者”,认为理欲并非绝对对立,主张“以理节欲”而非灭欲。

现代《汉语大词典》将“理欲”定义为“天理与人欲,宋明理学家的道德修养论”(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这一概念至今影响着汉语文化中关于道德自律与人性需求的讨论,如当代新儒家学者强调的“欲而不贪”原则。

参考来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汉语大词典》(第7版)。

网络扩展解释

“理欲”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理”和“欲”构成,主要表达理智与欲望之间的冲突关系。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理”指理智、原则或伦理纲常,“欲”指人的欲望或物质需求。两者常被置于对立状态,体现人在决策时面临的内心矛盾。例如,宋代理学家程颐、朱熹将“天理”(封建伦理)与“人欲”(生活欲望)视为不可调对立概念。

二、词源与发展

  1. 经典起源:最早见于《礼记·乐记》“灭天理而穷人欲”,指人若被物质欲望主导,会丧失道德准则。
  2. 理学强化:宋代儒学将“天理”解释为封建伦理(如三纲五常),认为“人欲”需受压制,形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主张。
  3. 后世批判:明清思想家(如王夫之、戴震)提出“理存于欲”,主张道德准则应基于合理的生活需求,反对完全否定欲望。

三、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等典籍中,“理”与“欲”的释义反映了传统人学观念:既强调伦理约束,又隐含对人性自然的关注。例如,“理”的篆书字形含“治玉”之义,暗喻规范与雕琢;而“欲”的甲骨文则与“谷”相关,象征生理需求。

四、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描述道德抉择或心理矛盾,如:

五、延伸思考

现代视角下,“理欲”可理解为理性与感性的平衡问题,而非绝对对立。例如心理学中的“超我与本我”理论,与这一传统概念有相似性。

别人正在浏览...

霸短保皇派北毳鳖化禀报补牍不屑置辩彩女彩釉禅衣查无实据充栋盈车大部靛颏儿定于东兔西乌房祀反户法派丰膏风汉父慈子孝富钩寡事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花街歡奋悔厉江壁痎痁记结鸡毛蒜皮季年剧部连向寮司鳞塍留影买佣茅屋马卸迷徒母君驽骀漂蚁平安喏奇璞热风睿藻晒图失单时舞兽角树阴颂扬苏幕遮闛阖挑穵险捍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