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atched cottage;hut] 用芦苇、稻草等苫盖屋顶的简陋房子
亦作“茆屋”。用茅草盖的房屋。《左传·桓公二年》:“清庙茅屋。” 杜预 注:“以茅饰屋,著俭也。” 唐 杜甫 《春日江村》诗之一:“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 唐 姚合 《将归山》诗:“闻道旧溪茆屋畔,春风新上数枝藤。”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六·鸡上木》:“日午吹烟絶,吟声出茅屋。”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他自己连茅屋都没得住的,东飘西荡,你到那里去找他?”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茅屋汉语 快速查询。
茅屋是汉语中特指以茅草为主要建材搭建的简易房屋。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释义,茅屋指“用茅草等覆盖屋顶的简陋房屋”,其核心特征在于以植物纤维材料(如茅草、芦苇、稻草)作屋顶,配合土坯或竹木结构支撑,形成经济实用的居住空间。
从建筑学角度分析,茅屋的构造体现了古代因地制宜的智慧:屋顶采用层叠捆扎的茅草,具有防雨、隔热的功能;墙体多以夯土或竹编抹泥制成,兼具保暖与通风性。此类建筑形式在农耕社会中广泛存在,《诗经·豳风·七月》便有“昼尔于茅,宵尔索綯”的记载,印证了茅草采集与房屋修葺的劳作场景。
在文化意象层面,茅屋常被赋予隐逸、清贫的象征意义。如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描写,既写实记录了房屋结构特点,又隐喻了士人的济世情怀。当代语境中,“茅屋”一词仍用于形容简朴的生活方式或怀旧的人文景观。
“茅屋”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用茅草、芦苇或稻草等材料建造的简陋房屋。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茅屋通常指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住所,常见于古代或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其屋顶以茅草、稻草等天然材料覆盖,墙壁则可能用泥土、竹木等搭建,整体条件较为艰苦。
历史与文献引用
使用场景
茅屋多用于形容乡村、山野或贫困地区的居所,也可在文学作品中营造质朴、自然的意境。例如《三国演义》描述汉献帝逃难时“居于茅屋中”,突显了当时环境的艰难。
近义词与结构特点
近义词包括“草房”“茅舍”等。其建筑特点是屋顶厚实但易损,需定期更换茅草以防漏水,墙体多以泥土夯实,保暖性较差。
总结来看,“茅屋”不仅是一种居住形式,更承载着历史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象征意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左传》、杜甫诗歌等经典文献。
按劳取酬白槎变元音标底碧筳惨不忍言畅行无碍诚説车围蜍蟾垂察措心道烦恼东正教斗混江附注根菜类蔬菜隔生纥突隣觥责寒冻户灶忽骤件头交涉解讐精强力壮伎作恺豫拉下水连鏁凌侮龙脣龙竹露天开采鹿撞马工枚速墨衣聂隐娘你来我往偏过人事不醒容长叡哲三位一体绍世身上失记适室收当受职束身受命所后摊软恬漠彤墀土老儿文字改革物伤其类厢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