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atched cottage;hut] 用芦苇、稻草等苫盖屋顶的简陋房子
亦作“茆屋”。用茅草盖的房屋。《左传·桓公二年》:“清庙茅屋。” 杜预 注:“以茅饰屋,著俭也。” 唐 杜甫 《春日江村》诗之一:“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 唐 姚合 《将归山》诗:“闻道旧溪茆屋畔,春风新上数枝藤。”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六·鸡上木》:“日午吹烟絶,吟声出茅屋。”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他自己连茅屋都没得住的,东飘西荡,你到那里去找他?”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茅屋汉语 快速查询。
“茅屋”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用茅草、芦苇或稻草等材料建造的简陋房屋。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茅屋通常指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的住所,常见于古代或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其屋顶以茅草、稻草等天然材料覆盖,墙壁则可能用泥土、竹木等搭建,整体条件较为艰苦。
历史与文献引用
使用场景
茅屋多用于形容乡村、山野或贫困地区的居所,也可在文学作品中营造质朴、自然的意境。例如《三国演义》描述汉献帝逃难时“居于茅屋中”,突显了当时环境的艰难。
近义词与结构特点
近义词包括“草房”“茅舍”等。其建筑特点是屋顶厚实但易损,需定期更换茅草以防漏水,墙体多以泥土夯实,保暖性较差。
总结来看,“茅屋”不仅是一种居住形式,更承载着历史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象征意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左传》、杜甫诗歌等经典文献。
茅屋是指用茅草、稻草等覆盖搭建的简陋房屋。这种房屋常见于农村或贫困山区,因其简朴而被称为茅屋。
茅屋的部首是艹,总共有9个笔画。
茅屋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诗经·周南·泽阳》一诗中:“曳其茅以贻余东亩。”茅又称为茅草,屋即房屋,因此茅屋指的是以茅草为覆盖材料的房屋。
繁体字茅屋的写法为茅屋,没有变化。
古代汉字中对茅屋的写法有一些变体,例如:
1. 农民住在一间简陋的茅屋里。
2.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成功地从茅屋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3. 茅屋虽然简陋,却能给人温暖和安全。
茅屋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茅屋的近义词有:
茅屋的反义词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