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奏曲的意思、协奏曲的详细解释
协奏曲的解释
指由一个独奏者(奏小提琴、钢琴等)和一个管弦乐队合作演奏的大型器乐曲,通常由三个乐章组成。
词语分解
- 协的解释 协 (協) é 共同合作,和洽:协商。协定。协和。协调(俹 )。协议。 帮助,辅助:协助。协同。协理。 笔画数:; 部首:十; 笔顺编号:
- 奏曲的解释 演奏乐曲。《庄子·渔父》:“弟子读书; 孔子 絃歌鼓琴,奏曲未半。” 唐 李白 《寄远》诗之一:“奏曲有深意,青松交女萝。”
专业解析
协奏曲是音乐体裁的一种,指由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器乐套曲。其核心特征在于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既协作又竞奏的互动关系,既展现独奏者的精湛技巧,又体现乐队丰富的音响层次和整体表现力。
词源与基本释义
“协奏曲”一词源于意大利语“concerto”,原意为“竞赛”或“协同”。汉语释义强调“协作演奏”的本质:
协:共同合作;奏:演奏;曲:乐曲。即“协作演奏的乐曲”。该释义符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协奏曲”的界定:一种由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乐曲形式。
音乐结构特征
典型的协奏曲(如古典时期)采用三乐章结构:
- 快板乐章:常为奏鸣曲式,乐队呈示主题后,独奏乐器进入并展开技巧性华彩段落。
- 慢板乐章:抒情性强,突出旋律美感与情感表达。
- 终曲乐章:多为回旋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气氛热烈欢快,常以炫技段落推向高潮。
这种结构在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的作品中得以确立和规范化。
历史演变与类型
- 巴洛克时期: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盛行,由小组独奏乐器(主奏部)与大组乐队(协奏部)竞奏,代表作曲家有科雷利、亨德尔、巴赫(如《勃兰登堡协奏曲》)。
- 古典主义时期:独奏协奏曲成为主流,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体裁成熟,强调独奏与乐队的平衡对话及华彩乐段(Cadenza)的即兴炫技。
- 浪漫主义及以后:结构更自由,情感表达更个性化,乐队地位提升,篇幅扩大。除传统独奏协奏曲外,还发展出二重协奏曲(如布拉姆斯《小提琴与大提琴双协奏曲》)、三重协奏曲等。
艺术价值
协奏曲以其独特的“对话性”与“戏剧性”,成为展现独奏家技巧魅力、探索乐器表现力极限、融合个人表达与集体协作的重要音乐载体,在西方古典音乐文献中占有核心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
协奏曲(Concerto)是一种以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为核心特征的大型器乐套曲。其名称源自拉丁语“conserere”(交织)和“certamen”(竞争),体现了“协作与竞争并存”的内涵。以下是关于协奏曲的详细解析:
一、定义与特征
-
基本概念
协奏曲通过独奏乐器与乐队的交替演奏,既展现独奏者的高超技巧,又体现乐队丰富的音响层次。两者时而协作、时而竞奏,形成戏剧性对比。
-
结构特点
- 通常分为“快-慢-快”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多采用奏鸣曲式。
- 包含独奏华彩乐段(Cadenza),由独奏者即兴或预先谱写,用于炫技性展示。
二、历史演变
-
起源与早期发展
- 16世纪:作为声乐体裁出现,如意大利宗教音乐中的“教堂协奏曲”。
- 巴洛克时期:发展为器乐形式,形成两种类型:
- 大协奏曲:由多件乐器组成的小组与乐队竞奏(如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
- 独奏协奏曲:单一独奏乐器与乐队对抗(如维瓦尔第《四季》),维瓦尔第因此被誉为“协奏曲之父”。
-
古典至浪漫时期
- 莫扎特奠定现代协奏曲结构,强调独奏与乐队的平衡;
- 浪漫主义时期突出独奏乐器的歌唱性与技巧性(如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三、代表作品与作曲家
- 古典时期: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 浪漫时期: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 民族乐派: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
四、现代协奏曲的扩展
20世纪后,协奏曲形式更加多样化,例如:
- 声乐协奏曲:苏联作曲家格里埃尔将人声融入协奏曲;
- 单乐章协奏曲:李斯特首创(如《第一钢琴协奏曲》),打破传统三乐章结构。
协奏曲通过独奏与乐队的互动,既考验音乐家的技巧与表现力,又展现音乐创作的艺术深度,成为西方古典音乐中极具魅力的体裁。如需了解具体作品或作曲家,可参考上述来源进一步探索。
别人正在浏览...
安伏宝贿侧耳巉巉钞拨车站麤率大有径庭典藻第二乘洞见斗色争妍负案阜老浮食箇样鬼质寒气画理画瓶盛粪护送驾凌拣拔即且机事不密鸠工距跳课孙草两半球蛮横每牛面糊棉袜铭迹糜损纳粹内板盘考平仄墙花路草黔驴潜图启词切急穷发泉韵入寇山妻水米无交属神松关损瘦贪润天放痛创退有后言土螽围守无告物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