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六诏的意思、六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六诏的解释

唐 代位于今 云南 及 四川 西南的 乌蛮 六个部落的总称,即 蒙隽诏 、 越析诏 、 浪穹诏 、 邆睒诏 、 施浪诏 、 蒙舍诏 。“诏”义为王或首领。其帅有六,因号“六詔”。 唐 开元 二十六年后, 蒙舍诏 并吞其他五部,因其在五部南(今 巍山县 南境),史称 南诏 。其地在今 云南 及 四川 西部。 唐 元稹 《蛮子朝》诗:“西南 六詔 有遗种,僻在荒陬路寻壅。”后用以称 云南 。 宋 陆游 《晚登横溪阁》诗:“瘴雾不开连 六詔 ,俚歌相答带 三巴 。” 清 陆元辅 《送文介石学博归滇南》诗:“ 三江 日月孤臣老, 六詔 风烟万里归。” 吕志尹 《过黔楚界喜晴》诗:“ 六詔 乡关常恨别, 三湘 春水无情流。”参阅《旧唐书·南蛮西南夷传》、《新唐书·南蛮传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六诏是唐代初期分布于今云南洱海地区的六个乌蛮部落政权的统称,为古代西南地区重要的地方政权联盟。"诏"在当地民族语言中意为"首领"或"王",引申为部落政权。其形成与消亡反映了唐代西南边疆的民族融合与政治整合进程。

一、核心定义与政权构成

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载,六诏具体包括:

  1. 蒙舍诏:最南端,在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因地处诸诏之南,又称"南诏"。
  2. 蒙嶲诏:与蒙舍诏同族,在今巍山县北部及漾濞县。
  3. 浪穹诏:在今洱源县,部落以浪穹为名。
  4. 邆赕诏:在今洱源县邓川镇,一说在剑川县。
  5. 施浪诏:在今洱源县青索乡,与浪穹、邆赕合称"三浪诏"。
  6. 越析诏:在今宾川县,由磨些族(纳西族先民)建立。

二、历史沿革与统一过程

六诏并存局面形成于唐初贞观年间(627–649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诏首领皮逻阁在唐朝支持下兼并五诏,建立统一的南诏国,定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太和村)。《新唐书·南蛮传》明确记载唐玄宗"授皮逻阁特进,封越国公,赐名归义",承认其统治合法性。

三、民族与文化的特殊性

六诏主体属乌蛮族群(彝族先民),但越析诏为磨些族政权,反映多民族共存特征。其社会制度保留部落联盟特点,经济以农耕与畜牧并重,《蛮书》载"土多牛羊,一家即有羊群",同时掌握冶铁技术(如浪穹诏铁桥遗址)。

四、历史意义

六诏的统一标志着云南政治中心从滇池转移至洱海地区,为南诏国成为西南强国奠定基础。其与唐王朝的羁縻关系,体现了中央政权对边疆的治理策略,也为后世大理国的建立提供了政治框架。


参考资料:

  1.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六诏"词条
  2. 《新唐书·南蛮传》(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二百二十二
  3. 樊绰《蛮书·六诏第三》(云南人民出版社校释本)
  4.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洱海地区考

网络扩展解释

“六诏”是唐代对西南地区六个乌蛮部落的统称,主要分布在今云南及四川西南部。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构成
    六诏包括六个部落:蒙隽诏、越析诏、浪穹诏、邆睒诏、施浪诏、蒙舍诏。其中“诏”为当地语言,意为“王”或“首领”。

  2. 地理位置
    各部落主要分布于洱海周边及哀牢山地区(今云南大理、巍山及四川西南部)。蒙舍诏位于最南端,故又称“南诏”。

  3. 历史演变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诏在唐朝支持下统一其他五诏,建立南诏政权,成为西南地区的重要政治力量,后发展为南诏国。

  4. 文化意义
    六诏的整合标志着云南地区从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过渡,对西南边疆的政治、文化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唐代诗人元稹曾以“西南六诏有遗种”描述其历史遗存。

  5. 现代释义延伸
    在当代汉语中,“六诏”偶尔被引申为权威者颁布的政令或规范,但此用法较少见,更多保留历史语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六诏的军事制度或与唐朝的关系,可查阅《蛮书》《新唐书·南蛮传》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摆头保纳包山租宝轴冰冻炳燿策辔拆壁脚充壮当堵蹈海方寸不乱法语飞沙走砾烽台官罢规策函谷含笑入地火石炮贱污交怀精度墐涂籧篨居宿旷衍乐属连雨淩淩路鼓陆注买办资产阶级妙璞民愤命光旼旼目连嗐头那末牛皮匠逆状碰见撇漾情恨瑞昌伤悴伤味涉笔省约师姑丝肠怂恿土阜晩夏午安五石瓠武旅无直效功小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