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淹死。《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其后则有 北宫 井溢,南流逆理,数郡水出,流杀6*人民。” 唐 韩愈 《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 元和 ﹞八年五月,涌水出他界,过其地,防穿不补,没邑屋,流杀居人。”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流杀汉语 快速查询。
“流杀”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指因水流冲击或洪水泛滥导致人被淹死,强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例如《汉书》记载的“流杀人民”即描述洪水致死的场景。
古代典籍:
构词解析: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籍研究或历史文献分析中。部分网络词典(如、5)尝试用其造句,但多为示例性质,缺乏实际语用场景。
“流杀”是典型的历史词汇,需结合具体文本理解其语境,不可直接套用于现代口语或写作。
流杀是指人民群众因为某种原因被迫流亡外地或被迫逃离家园的现象。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战乱、自然灾害等极端环境下,使得人们失去了安全和稳定的生活环境。
流杀的拆分部首是“氵”,表示与水相关;“杀”则是表示与杀戮、生命相关。这个词的笔画数为10个。
流杀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它最早出现在东晋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公已欲赴皇都,郁后者谓之流杀,为之变色。”可以看出,流杀在古代指的是被迫流离失所。
流殺是流杀的繁体字。繁体字是指在简化字的基础上,保留了更多的笔画和结构。在繁体字中,用“殺”替代了“杀”。
在古代,流杀的写法稍有不同。根据《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流杀的写法是“流斩”,其中的“斩”表示被杀戮的悲惨命运,与现代的“杀”相似。
1. 战争导致了大量的流杀现象,无数人们不得不逃离自己的家园。
2. 自然灾害使得许多人流杀,他们失去了一切,只能背井离乡。
1. 求生存流杀
2. 流杀潮涌
3. 流离失所
4. 流亡异乡
1. 流亡
2. 流离
3. 流散
4. 流浪
1. 定居
2. 安居
3. 安顿
4. 回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