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ronic disease;ailment disease;ailment illness] 积久难以治愈的病
平原王李被痼疾。——《后汉书·安帝纪》
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清· 方苞《狱中杂记》
(1).积久难治的病。《东观汉记·光武帝纪》:“是时醴泉出於京师,郡国饮醴泉者,痼疾皆愈,独眇蹇者不瘥。” 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抱痼疾而言精 和 鹊 之技,屡奔北而称究 孙 吴 之算,人不信者,以无效也。”《明史·高巍传》:“母 萧氏 有痼疾, 巍 左右侍奉,至老无少懈。” 巴金 《春》十八:“她好像是染了痼疾的病人,病一时好一时坏。”
(2).指患痼疾的人。《南齐书·武帝纪》:“八月乙卯,詔‘ 吴兴 、 义兴 水潦,被水之乡,赐痼疾篤癃口二斛’。”
(3).比喻长期养成不易改变的癖好。《旧唐书·隐逸传·田游岩》:“ 高宗 幸 嵩山 ……谓曰:‘先生养道山中,比得佳否?’ 游巖 曰:‘臣泉石膏肓,烟霞痼疾,既逢圣代,幸得逍遥。’” 宋 刘克庄 《鹧鸪天·腹疾困睡和朱希真》词:“前度看花白髮郎,平生痼疾是清狂。” 金 元好问 《寄杜莘老》诗之三:“緑囊自是君家物,医得烟霞痼疾无?” 清 唐甄 《潜书·格定》:“求胜求名,士之痼疾也。”
(4).比喻长期存在难以解脱的疾苦或弊病。 吴晗 《救灾必须停战》:“只有在人民自己的政府成立后,才会替人民解倒悬、苏痼疾。”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十章:“大多数资产阶级社会学家热衷于研究个人的心理状态,企图从心理状态方面对社会生活做主观的任意解释,所有这些都是为粉饰资本主义日益混乱的秩序,为医治资本主义的不可解救的痼疾提供药方。”
痼疾指长期形成且难以治愈的疾病,常比喻顽固难改的积习或弊端。其核心含义强调病症的顽固性、长期性和治愈难度。以下是权威汉语工具书中的具体解释及引用依据:
顽固难愈的疾病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经久难治的病”,如“身患痼疾”。此义侧重生理层面的慢性病,如哮喘、风湿等易反复发作的疾病。
长期存在的积弊
《汉语大词典》释为:“积久难除的恶习或弊端”,如“社会痼疾”。此用法常见于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如官僚主义、腐败等难以根除的现象。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明确区分“痼”与“疾”的关联:“痼”指经久难治,“疾”即病症,组合后突出病程长、根治困难的特性。
例句:“他虽患痼疾,仍坚持工作。”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补充引申义,强调社会层面顽固问题的隐喻,如“破除封建痼疾”。
词源:古汉语中“痼”通“固”,含“坚固难除”之意,如《后汉书》载“痼疾犹存”。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从医学角度解释,指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慢性病,需长期治疗管理。
对比:与“急症”相对,如糖尿病、高血压属典型痼疾。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提示用法差异:“痼疾”侧重客观描述病症,“沉疴”则带文言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词语 | 核心差异 | 示例 |
---|---|---|
痼疾 | 强调难治愈+长期性 | 环保痼疾需制度根治 |
宿疾 | 旧病,侧重“既往病史” | 宿疾突发,入院急救 |
沉疴 | 重病,文言色彩浓 | 沉疴难起,病势危重 |
注:以上释义综合权威工具书,具体内容可查阅纸质版或官方在线资源(如商务印书馆“工具书在线”)。电子资源链接因版权限制未提供,建议通过图书馆或正规购书平台获取完整信息。
“痼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析:
医学定义
指经久难治愈的慢性疾病,病程长且治疗困难。例如中医文献中常与“沉疴”并称,认为其病根深固,需长期调治。
汉字结构
“痼”由“疒”(病字旁)和“固”组成,既表音也表意,强调病症的顽固性。
社会文化中的比喻
常用于形容难以根除的积习或弊端,如“痼习”指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通病痼疾”则指普遍存在的顽固问题。
治疗原则
若患者同时患新病或急症,需优先处理新发病症,再调理痼疾。
《后汉书·安帝纪》记载“平原王李被痼疾”,清代方苞《狱中杂记》亦用此词描述长期病痛,印证其历史用法。
痼疾既是医学概念,也承载文化隐喻,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双重内涵。
八陲百能碑像伯格长不传尝胆卧薪驰辉触桶鉏櫌燔鱼剸蛇奋翅風覽公案国色天姿旱冰场寒冻寒藻皓曜洪朗教会鵁衔稽古揆今惊潮襟喉巨夫举节菌肥莲府廪粮禄鬼馒头谟略臬台逆沴扭挞浓圈密点娉内前秋骑蓦清蹈祁山遒放屈招壤流让揖容裕神工石虎殿食顷水过地皮湿帨鞶伺瑕抵隙套索陶土王忾无媒无群香钿细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