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 南诏 兵器名。《旧唐书·德宗纪下》:“辛卯, 南詔 献鐸槊、浪人剑、 吐蕃 印八纽。”
“铎槊”是唐代南诏地区的一种兵器,其含义和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析:
铎槊(duó shuò)是唐代南诏国(今云南一带)特有的兵器名称,属于古代冷兵器范畴。根据《旧唐书·德宗纪下》记载,南诏曾向唐朝进献铎槊、浪人剑等物品,表明它在当时具有外交或军事象征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铎槊的形制复原或具体使用场景,可查阅《旧唐书》等古籍原文,或参考云南地区唐代文物的考古研究。
铎槊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铃鸣的声音。它可以指钟声、铃声或者类似的高亢悦耳的声音。铎槊还可以用来形容语调悦耳动听的歌声或乐器声。
铎槊的部首是金(釒)字旁,它通常出现在汉字的左侧。铎槊一共有14个笔画,分别是:金(釒)3画,由左右两个点和一条斜线组成;"鸟"部2画;"寸"部3画;两个 "木"部4画。
铎槊的来源比较复杂,其中“铎”字的意思是古代用来表示钟声的铃。而“槊”字则象征着古代兵器中的长矛。最初,铎槊是两个独立的词汇,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两个词汇逐渐合二为一,成为了现在的“铎槊”。它的意思也逐渐由指代具体的钟声或长矛变化为形容声音的词语。
铎槊的繁体字为「鐸槊」,总体上与简体字很相似,只是笔画的书写方式有所差异。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书写方式与现在有所不同。关于铎槊,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会稍有不同,但基本的意思没有改变。
1. 听到远处的铎槊声,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2. 那个歌手的铎槊般的歌声让人心旷神怡。
1. 铃铎 (líng duó):指铃和钟。
2. 铃铎声 (líng duó shēng):指铃鸣的声音。
铛铛、叮叮、叮当、锵锵等。
沉闷、刺耳、枯燥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