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流俗的意思、流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流俗的解释

(1) [prevalent custom; current fashion] 世俗,一般的风俗习惯

文史星历近乎仆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诋尽流俗

(2) 也指一般的风俗习惯。另指世俗之人

详细解释

(1).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多含贬义。《礼记·射义》:“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脩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 唐 柳宗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輒譁笑之,以为狂人。独 韩愈 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説》。” 郭沫若 《历史人物·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大凡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或思想家,照例是跑过了时代,不为流俗所容。”

(2).平庸粗俗。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英儒硕生,不饰细辩於浅近之徒;达人伟士,不变皎察於流俗之中。”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然以为律体卑下,格力不扬,苟无姿态,则陷流俗。” 刘绍棠 《西苑草》:“文章写得相当流利,不流俗……可以说是有独到之处。”

(3).指世间平庸的人。《汉书·司马迁传》:“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宋 李如箎《东园丛说·坡词》:“愚每举此一事,而为人言之,莫以为然。此可与深於词者语,岂流俗之所能识也哉。”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曩於所谓 唐 宋 大家者,私用臧否;然而流俗之耳目,且骇且怪,何以免此詬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流俗"作为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内涵,其核心释义可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基本释义 指某一时期普遍流行的习俗风尚,多含贬义色彩,特指缺乏独立判断而盲目追随的大众化行为模式。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该词常与"庸俗""浅薄"等贬义词形成语义关联,体现对盲目从众现象的批判态度。

二、词源辨析 据《汉语大词典》考释,该词最早见于《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后经语义演变形成当代用法。词素"流"取《说文解字》"水行也"之本义,引申为动态传播过程;"俗"按《释名》"欲也,俗人所欲也"的训诂,暗含群体性偏好特征。

三、应用范畴 在语言学应用中,"流俗"多用于学术批评、文化评论等语境。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指出,该词常见于否定句式,如"不落流俗""超拔流俗",通过否定结构强化对盲从现象的否定评价。其语义强度介于"风俗"与"恶俗"之间,属于中等贬义程度的社会评价用语。

(注:因实际网络环境中权威词典未开放数字版权限,此处标注的参考来源对应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专业辞书等实体出版物,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流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进行综合解释:

基本含义

流俗(拼音:liú sú)指社会上广泛流行的风俗习惯,通常带有贬义色彩,强调这些习俗可能缺乏深度或随波逐流。


详细解释

  1. 社会性与贬义性
    流俗多指被大众盲目追随的风气,常隐含对肤浅、庸俗现象的批评。例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到“流俗之所轻也”,暗示此类习俗被轻视。

  2. 历史与文学用例

    • 《礼记·射义》中“不从流俗”强调不与庸俗风气同流合污。
    •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称赞韩愈“不顾流俗”,体现对独立思想的推崇。
    • 郭沫若也曾用“不为流俗所容”形容超越时代的思想家。
  3.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世俗、庸俗、时俗(均含贬义)。
    • 反义词:高雅、超然、脱俗(强调脱离低级趣味)。

使用场景


补充说明

流俗与“世俗”略有差异:前者更侧重“流行且庸俗”,后者可指一般社会风气(中性)或宗教外的现实世界(如“世俗生活”)。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礼记》《史记》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奥助班鹭饼肥避者达采掘超迁承兑饬励从颂粗纵道不得盗赃點檢所点头放达番戍风矩隔世之感工贾闺字还辙含沙合族混说白道壶中物降身牋记积幂旌劝郡志恪固宽恤蓝单兰薰乐天任命疗视零铃灵祀柳营花市鸾咽鹤唳论平逻人女角恰限秦成青鹊清行腮巴子骚坛砂镴钱审重授刑疏烟术艺四显太一余粮蜿转孝性惜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