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名。石类,即禹馀粮之精者。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三》:“ 泰山 有太乙餘粮,视之,石也。石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黄。相传 太乙 者, 禹 之师也,尝服此而弃其餘,故名。”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太一馀粮》。
“太一余粮”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主要涉及中医药学和古代文化两个层面。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太一余粮是一种矿物类中药,属于石类药材,被认为是禹馀粮(一种黏土矿物)的精华部分。其外观呈不规则斜方块状,表面多为红棕色或灰棕色,常带有黄色粉末附着,断面可见深棕与浅黄相间的层纹。
性味与功效
产地与别名
主要产于泰山地区,别名“石脑”。明代《五杂俎》记载其形态为“石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黄”,并附会大禹之师太乙的传说。
部分现代词典(如、5)将其解释为成语,表示“多余的食物或粮食”,源自古代太一山(泰山)富饶的意象。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药物炮制或古籍原文,可参考《本草纲目·金石一·太一馀粮》。
《太一余粮》是指农民在一年丰收后,所保留的一部分谷物,预留用于播种和灾荒时期食物不足的情况。
太:部首太阳,共4画。
一:部首一,共1画。
余:部首人,共7画。
粮:部首米,共11画。
《太一余粮》一词来源于《礼记·大宗伯》。在古代,农民会将丰收的谷物的一部分用作祭祀天地神明,称之为“太一”,剩下的便是“余粮”。
《太一余粮》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太一餘糧」。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和现在略有不同。《太一余粮》的古代写法为「太一餘糧」。
村里的农民将丰收后的一部分谷物存储为太一余粮,以备不时之需。
组词:太阳、一样、余地、粮食。
近义词:太山、一身、余额、谷物。
反义词:小一、太多、亏空、荒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