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时官署印发给纳盐亭户的取钱凭证。《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二年》:“壬戌,詔 浙东 提举监司体访 浙西 提举 薛元鼎 措置印给亭户纳盐手歷式样,将合支本钱尽数称下支给,毋致积压拖欠。”《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二年》:“先是 元鼎 印给手歷,徧给亭户,令賫歷就称下支钱,至是復令 浙东 行之。”
“手历”是一个历史术语,主要出现于宋代盐政相关的文献中。根据多个权威来源的综合分析,其含义和背景可归纳如下:
“手历”是宋代官署向纳盐亭户(即盐户)发放的取钱凭证。盐户在完成盐的缴纳后,凭此证到指定机构领取相应的本钱。
宋代实行盐专卖制度,政府通过发放手历实现对盐户的直接管控。这种方式既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少了地方官吏从中舞弊的可能性。
该词在《续资治通鉴》中多次出现,例如: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手历”解释为“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但此释义缺乏历史文献支持,可能是基于汉字字面的引申解读,需注意与历史原意的区分。
如需进一步考证,建议参考《宋史·食货志》或《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原始史料。
手历,是指一种方便携带的小型日历,通常用来记录日常的事件、安排时间和计划活动。手历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电子设备上的日历应用程序。
手历包含两个汉字,“手”和“历”。
“手”的部首是“扌”,总笔画数是4。
“历”的部首是“厂”,总笔画数是5。
手历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尤其是在纸张发明之后。古人利用纸张的可折叠性质,将日历大小缩小,方便携带。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手历除了纸质版之外,还有电子版和手机应用程序,更加方便实用。
繁体字中,“手历”保持不变,仍然是“手历”。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古代写“手历”的方式为,“手”字可以写成“扌”,“历”字可以写成“厉”。
1. 我每天都会使用手历来记录重要的事项。
2. 他喜欢用手历来安排自己的时间,以确保不会错过任何重要的事情。
手工、手表、手套、手术、手提袋、手势、手续、手掌。
日历、桌历、台历。
忘记、不计划、不安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