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衮衣的意思、衮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衮衣的解释

(1).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绘有卷龙的礼服。《逸周书·世俘》:“壬子,王服衮衣,矢琰格庙。”《诗·豳风·九罭》:“我覯之子,衮衣绣裳。” 毛 传:“衮衣,卷龙也。” 陆德明 释文:“天子画升龙於衣上,公但画降龙。”《旧唐书·后妃传下·代宗睿真皇后》:“上太皇太后諡册,造神主,择日祔於 代宗 庙。其褘衣备法驾奉迎於 元陵 祠,復置於 代宗皇帝 衮衣之右。” 明 郑若庸 《玉玦记·对策》:“日华浮动衮衣新,愿竭草茆忠悃。” 郭沫若 《行路难》下篇一:“啊,小鸟是用不着鼎食的,麋鹿是用不着衮衣的。”

(2).借指帝王或上公。 南朝 梁 沉约 《梁三朝雅乐歌·俊雅》:“衮衣前迈,列辟云从。” 明 陆采 《明珠记·巡陵》:“立傍衮衣,满身香气;回瞻宝座,一朵红云。”《再生缘》第四九回:“ 酈明堂 ,离坐三呼谢衮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衮衣(gǔn yī)是中国古代礼制中帝王及上公所穿的礼服,具有鲜明的等级象征和文化内涵。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权威考据:

一、本义解析

衮衣特指绣有龙纹的黑色礼服。《周礼·春官·司服》明确记载:“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郑玄注:“衮,卷龙衣也。”其核心特征为衣裳绣有卷曲龙纹,并以玄衣(黑色上衣)纁裳(赤黄色下裳)为基本形制。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龙等12种图案)为最高等级装饰,象征君王承天受命。

二、礼制延伸

  1. 帝王祭祀礼服

    《诗经·豳风·九罭》载:“我觏之子,衮衣绣裳。”毛传:“衮衣,卷龙也。”印证周代天子在祭祀、册封等重大典礼中必着衮衣,以彰王权天授。

  2. 三公特权服饰

    《礼记·王制》规定:“制:三公一命卷若有加,则赐也,不过九命。”郑玄注:“卷,俗读也,其通则曰衮。”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经天子特许可着衮衣,成为人臣最高荣誉象征。

三、文化象征

衮衣被赋予“代指帝王”的隐喻功能。如《诗经·大雅·烝民》云:“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此处“衮职”即代指周宣王,体现服饰与王权的深度融合。唐代杜牧《自遣》诗“何当署却趋炎地,冷露寒霜自不侵”亦以“衮衮诸公”暗喻权贵阶层。

四、形制演变

汉代衮衣确立“十二章纹”制度(《后汉书·舆服志》),唐代将日月分饰两肩(《旧唐书·舆服志》),明代定制为“玄衣黄裳,十二章配五色云纹”(《明史·舆服志》)。其演变过程贯穿中国古代服饰礼法体系的核心脉络。

现代释义(据《汉语大词典》)

衮衣: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绘有卷龙的礼服。后借指帝王或三公。

权威参考文献

  1.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
  2.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
  3. 《礼记正义》(唐·孔颖达疏)
  4.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衮衣(拼音:gǔn yī)是古代中国帝王及高级官员(如上公)所穿的礼服,具有鲜明的等级象征和文化内涵。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衮衣是绘有卷龙纹样的礼服,属于古代最高规格的服饰之一,专用于帝王、三公等身份显赫者。其名称中的“衮”即指龙纹刺绣,而“衣”则代表服饰整体。

二、服饰特征

  1. 纹饰与形制
    • 主体纹样为盘龙,天子衮衣绣升龙(龙头向上),上公衮衣绣降龙(龙头向下)。
    • 部分朝代(如周代)衮衣配十二章纹,涵盖日、月、星辰等象征图案,清代则简化以龙为主。
  2. 配套服饰
    • 常与礼冠“冕”搭配,合称“衮冕”,形成完整的礼仪装束。

三、使用场合

衮衣主要用于祭祀、册封、大典等重大仪式,如《逸周书》记载周王穿衮衣祭祀宗庙。

四、象征意义

  1. 身份与权力
    衮衣是帝王和高级官员的专属服饰,直接象征统治权威,如南朝文献中以“衮衣前迈”形容帝王威仪。
  2. 文学借代
    在诗词中常借指三公、宰相,如宋词“衮衣家世,鸣鸾歌舞”即以衮衣喻显赫官位。

五、历史演变

如需进一步了解衮衣的形制演变或具体文献记载,可参考《诗经·豳风》《逸周书》等古籍,或查阅博物馆藏品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捱风缉缝騃穉按据拜坟彼我不经怀不亦乐乎长侍成轨嗤黜出服纯阳子麤璺定格窦道粪桶扶木高射炮寡姊鬼王古来滚坝故然豪魁黑褐龢协黄灵黄宗羲诨衣觳束虎牙磵牕家中哨截瘫解形鸡毛官寄食九肋举假狙险空草梁孟两手加额两头蛇漏鼓幔帐宁帖青茭人祇嘇可可生臣事后诸葛亮夙禀贪悋同光体媮堕望梅谓语鹜溏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