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花言巧语,悦耳动听,有如笙中之簧。《诗·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孔颖达 疏:“巧为言语,结构虚辞,速相待合,如笙中之簧,声相应和。”《后汉书·陈蕃传》:“夫谗人似实,巧言如簧,使听之者惑,视之者昏。” 明 宋濂 《故上虞魏君妻冯夫人墓志铭》:“后世此义或乖,遂至巧言如簧,而斁伦害政,反为家祸。” 郭沫若 《屈原》第四幕:“你这无耻的谰言,你这巧言如簧的挑拨离间,亏你还戴着一个人的面孔!”
“巧言如簧”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qiǎo yán rú huáng,以下是详细解释:
形容人善于用花言巧语,说话动听且富有技巧,但往往带有虚伪或欺骗性。例如:“骗子巧言如簧,我们差点上了他的当”。
源自《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原指谄媚者厚颜无耻地用动听言辞迷惑他人。部分文献(如)提到《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但主流权威来源均以《诗经》为正确出处。
虽部分词典标注为“中性词”,但实际使用中多含贬义,强调言辞背后的虚伪或误导性。
“巧舌如簧”与其意义相近,均侧重形容能说会道。
提示:若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诗经》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巧言如簧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说话能巧妙地变换,像古代的簧笛一样能够吹奏出优美的乐曲。这个成语多用来形容人的口才很好,善于用巧妙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
巧(小三角)+ 言(言字旁)如(女字旁)簧(竹字头,帽字旁,竹字尾)
来源:
《诗经·国风·秦风·七月》中有一句:“宛丘之上,植柳维楹。受命不竞,言辞如簧。”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韩长孺传》中的记载。无论来源如何,这个成语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
繁体:
巧言如簧(繁体中文:巧言如簧)
古时候汉字写法:
巧言如簧(古汉字:巧言如簧)
例句:
他的巧言如簧,让所有人都为之倾倒。
组词:
巧计、言辞、竹簧等词语可以与巧言如簧组词。
近义词:
花言巧语、口若悬河等词语可以与巧言如簧近义。
反义词:
直言不讳、直抒胸臆等词语可以与巧言如簧反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