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诛的意思、兵诛的详细解释
兵诛的解释
谓用兵和诛杀。《后汉书·天文志中》:“流星起,歷紫宫、文昌、、少微、天津,文昌为天子使,出有兵诛也。”
词语分解
- 兵的解释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 战士,军队: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
- 诛的解释 诛 (誅) ū 把罪人杀死:害民者诛。诛灭。诛锄。诛戮。伏诛。 责罚:诛意(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讹定罪状)。口诛笔伐。 责求:诛求无已(一味索取,没有止境)。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兵诛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语境的双音节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武力征讨实现诛罚”,多用于古代军事或政治场景。以下是分层次解析:
一、词义溯源
该词由“兵”(武力、战争)与“诛”(责罚、讨伐)构成复合结构,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可视为“兵诛”概念的早期实践。
二、权威辞书定义
《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以兵征讨而诛灭”,强调军事行动与刑罚裁决的结合性。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例证引《汉书·王莽传》“发兵诛之”,突显其官方合法性特征。
三、语境运用特征
- 主体限定:多用于帝王、诸侯等权力实体发起的军事行动,如《后汉书》载“遣将兵诛不法”。
- 对象特征:针对叛乱、僭越等严重违礼行为,如宋人笔记《容斋随笔》称“兵诛不臣乃王权之柄”。
- 语体色彩:属书面雅言,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但在历史文献研究与文学创作中仍有价值。
四、文化内涵辨析
该词承载中国古代“刑兵一体”治理思想,体现《周礼·秋官》所述“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的制度渊源。其使用边界与“王权天授”“礼法合一”等传统政治理念密切相关。
网络扩展解释
“兵诛”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用兵讨伐和诛杀,通常指通过军事手段清除逆臣或平定叛乱。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兵:指军队、军事行动或武器。
- 诛:意为谴责、讨伐或诛杀有罪之人。
- 合义:指通过武力征讨并诛杀目标,常见于历史文献中描述讨伐逆臣或平乱的行动,如“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2.出处与引证
- 最早见于《后汉书·天文志中》:“流星起,历紫宫、文昌、少微、天津,文昌为天子使,出有兵诛也。”。此处“兵诛”指天象预示需用兵讨伐。
- 唐代吕温《题阳人城》诗:“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亦用此词描述历史事件。
3.用法与语境
- 历史与文学:多用于史书、诗词,强调以武力手段实现正义或维护统治,如“请兵诛梁一何力”(清代洪亮吉诗)。
- 近义词:征讨、讨伐;反义词:安抚、怀柔。
4.示例参考
- 造句:“王大怒,复书言:‘今兴兵诛君侧恶,天命有归,非人所能阻。’”。
- 宋代孔平仲诗:“无兵诛二鄙,有策济群元”,体现军事与谋略的结合。
“兵诛”是古代对武力讨伐行为的概括,兼具军事行动与道德审判的双重色彩,常见于描述政权更迭或清除奸佞的语境。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后汉书》或相关诗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砭灸宾白参预长戈虫牢戴目躭玩到哪座山里唱哪个歌的溜溜店主丁艰动凶愤隔枫香分气刮刮咂咂官宅贵不可言好好交候长呴偷觳抵忽然醮诉叫子戒体赍汩轚互金娥鯨吞蛇噬极势基趾勘误老身了知靓女陵懱鸬鹚瘟马蜂窝没做道理处绵絮眇质弭翼沐雨梳风逆来顺受浓繁气矜仁妻爽快舒疾素书苏仙摊征体育纨绔子弟宛转蛾眉温宫小打夏卿蟹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