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菲薄的姿质。古代帝王自谦之词。《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六年》:“朕以眇质,获承至尊;念国家积累之基,遭外侮侵陵之患。”参见“ 眇身 ”、“ 眇躬 ”。
“眇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释义
“眇质”读作miǎozhì,意为“菲薄的姿质”。“眇”原指微小、低微,“质”指资质或本质,组合后多用于古代帝王自谦,表达自身才能或地位微不足道。
2. 用法与语境
该词属于谦辞,常见于帝王诏书或文书中。例如《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六年》记载宋高宗自述:“朕以眇质,获承至尊”,意为以卑微之身继承皇位,强调责任重大而自身能力有限。
3. 相关词语与成语
注意:现代汉语中“眇质”已不常用,多出现于古籍或历史文献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注解。
眇质是一个汉语词语,形容词,意为微小而精妙的品质或特征。该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眇”和“质”。眇质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起初的意思是形容质地微小、细致的物体。
拆分眇质的部首是目(mù), 分别由“目”和“质”两个部首组成。它的书写笔画分别是八画和十画。
眇质的繁体字为“眇質”,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常使用“眇質”作为眇质的写法。
1. 这幅画的眇质非常出色,每一笔每一画都表现出艺术家的精湛技巧。
2. 他的演讲以文字的眇质和沉稳的语调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组词:眇质无法分割成其他词语,它是一个独立的词汇。
近义词:微妙、精湛、卓越、细腻。
反义词:粗糙、笨拙、粗鲁、粗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