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人以白绢作书,故以称书信。 汉 蔡邕 《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唐 杜甫 《暮秋遣兴呈苏涣侍御》诗:“久客多枉友朋书,素书一月凡一束。” 明 王錂 《春芜记·诉怨》:“怎不仗青鸞传素书,打叠下屠龙计,想鶯儔自可期。” 清 吴伟业 《鲞鹤》诗:“ 丁令 师来寄素书,羽毛零落待何如。”
(2).兵书名。旧题 汉 黄石公 撰, 宋 张商英 注。以道、德、仁、义、礼五者为主旨,取 老子 之说为注释。因本文及注文多如出一手,或疑为 张商英 所伪托。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经史一》:“世多指兵书《三略》为 黄石公 所传之书。 宋 张商英 曰:‘非也。 晋 乱,有盗发 子房 塚,于玉枕中获此书六篇,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祕戒,不许妄传,世所谓素书是也。’”
(3).泛指一般道书。 宋 苏轼 《次韵回先生》之一:“但知白酒留佳客,不问 黄公 觅《素书》。” 清 黄鷟来 《送田月枢归隐王屋》诗:“底事披《素书》,无暇祀 黄石 。”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素书》是用朱墨写在白绢上的道书。”
(4).书籍。《周书·张轨传》:“ 轨 性清素,临终之日,家无餘财,唯有素书数百卷。” 唐 许浑 《姑熟官舍》诗:“草生官舍似閒居,雪照南窗满素书。” 元 汪元亨 《沉醉东风·归田》曲:“怕缠手焚了素书,懒钻头拽倒茅庐。”
“素书”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两层含义,需结合古籍文献与字义演变进行解释:
据《说文解字》,"素"本指未染色的生绢,引申为"朴素、本质"(如《礼记》"素以为绚兮")。在"素书"中,"素"强调内容的原始性、根本性,暗含返璞归真之意。
"书"既指文字记录(《释名》"书,庶也,纪庶物也"),亦指典籍。二者结合体现为承载本质智慧的典籍。
道家谋略经典
相传为秦末黄石公所作,张良得此书面助刘邦定天下。全书分六章(原始、正道、求人之志等),以道家思想为纲,阐述治国统军之术,如"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权威依据:宋代张商英《素书序》载:"黄石公圯桥授子房,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误也。晋乱,有盗发子房冢者,于玉枕中获此书。"
内容特质
强调"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的隐逸智慧,融合儒、道、法家思想,被《四库全书》归入"兵家类",誉为"机变莫测之术"。
古诗词中常见此用法,如唐代杜甫《寄岑参》"相思三十年,忆昨始相识。素书频往复,华发同叹息",此处指不加雕琢的亲笔信函。
汉代以前丝帛为书写材料,"素书"可指书写于素帛的文献(《古诗十九首》"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注:古籍原文可查阅"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权威数据库,链接因平台限制暂略)
“素书”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书信
古代以白绢书写信件,故称“素书”。例如《文选·饮马长城窟行》中“长跪读素书”即指书信。
泛指书籍或道书
广义可指未加注解的原始文本(如《史记》《左传》等古籍),或道家经典。
书名由来
“素”意为质朴、根本,强调书中内容直指本质,涵盖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的人生与治国原则。
核心思想
历史背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素书》原文及译文,可参考、5、8等来源。
阿偏白符报酬襃善鼻风秉志仓浪柴烟长蹻沉滓泛起赤狄怆然泪下处法大冲黨官倒持太阿顶门眼独分儿堆垜场发敕法仗分茶附葭丐施告退轰动一时宏恉环游秽陋徽位缄锁界疆浚遐疴祸口劲雷鸟脸神令气灵枢乱机曼福秘谋命风磨砖成镜耙耧前款谦愿秋兰日转千堦深省神醉心往斯大林泝端竟委所存滩黄顽啬下本儿溪盎斜睨西陵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