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系铃的绳索。 唐 制翰林院禁署严密,内外不得随意出入,须掣铃索打铃以传呼或通报。 唐 韩偓 《雨后月中玉堂闲坐》诗:“夜久忽闻铃索动,玉堂西畔响丁东。” 宋 范成大 《晓起》诗:“窗明惊起倒裳衣,铃索频摇定怪迟。” 明 文徵明 《翰林斋宿》诗:“铃索无风尘土远,始知仙署逼金鑾。”
(2).引申指警报、边警。 元 胡助 《滦阳十咏》之十:“身遇太平铃索静,题名篆毕又南还。”
铃索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本义:系铃的绳索
指古代悬挂铃铛时用于牵引或固定的绳索。此义项源于古代建筑与器物设计,多见于宫廷、官署或寺院等场所。例如唐代官制中,翰林院夜间以铃索传达紧急诏命,《新唐书·百官志》载"内枢密院悬铃索,夜有急事则引索鸣铃"(中华书局点校本)。宋代《东京梦华录》亦载宫门"悬绛纱灯笼,缀金铃索",体现其实际功用。
引申义:警铃装置的总称
在诗词文献中常代指整套铃铛报警系统。如白居易《秘省后厅》"槐花雨润新秋地,桐叶风翻欲夜天。尽日后厅无一事,白头老监枕书眠"中"铃索"象征官署的警戒机制。寺院晨钟暮鼓制度中,《敕修百丈清规》规定"铃索鸣时,众僧集堂",此处指通过拉响铃索召集僧众的宗教仪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册)。
文化意象的演变:
唐宋文学赋予"铃索"特殊审美意象。李商隐《日高》"睡鸭香炉换夕熏,铃索无声宫女闲"以静默的铃索暗喻深宫寂寥,而陆游《驿舍见故屏风画海棠》"铃声忽起九天半,有塔危然钉翠微"则借铃索声渲染空灵意境。这种从实用器物到诗意符号的转化,使其成为传统文学的重要意象载体(《全唐诗》《剑南诗稿》上海古籍出版社笺注本)。
权威参考文献:
“铃索”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补充说明
个别资料(如)提到“铃索”作为成语象征束缚或惩罚,但此用法较为少见,更多语境仍以本义及引申义为主。
背生儿避暴别别扭扭不凉不酸肠肚铛鼎厨兵槌饼黮昏颠颠痴痴点集第五地约夺官杜隙翻古发问丰宁风人浮收高味功德官箴诡寄闳厚活字本简靖蠒丝寄怨积泽抗震可谓狂稚来命刘表路马论学迷迷惑惑眽眽奶罩浓集赔饷铅驽倾荡晴熏七真驱驾屈信散略诗流驶足素规素面朝天塌飒投义弯犇万古不变洿耻鲜絜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