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对人来信的敬称。 汉 陈琳 《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来命陈彼妖惑之罪,叙王师旷荡之德,岂不信然。”《三国志·魏志·臧洪传》:“重获来命,援引古今,纷紜六纸,虽欲不言,焉得已哉!”《南史·褚玠传》:“若谓其不能自润脂膏,则如来命,以为不达从政,吾未服也。”
(2).敬辞。指来人传达的要求。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则见他欢天喜地,谨依来命。”
“来命”在汉语词典中属于古汉语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字源和文献用例解析:
一、构词解析 “来”本义为“麦子”,假借为“来往”之来,引申出“到来、接受”之意(《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载“命”有“命令”“天命”二解,甲骨文象人跪听命状,后演变为上令下达的行政指令。
二、核心释义
三、语义流变 汉代经学家马融在《忠经》中拓展为“来命于天”,赋予天人感应的哲学内涵。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使用时,已包含“秉承道统”的理学色彩。
该词现代汉语中已罕用,研究建议参考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及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来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要结合不同语境和权威来源综合分析:
对人来信的敬称
主要用于古代书信往来中,表达对对方来信的尊重。例如汉朝陈琳在《为曹洪与魏文帝书》中写道:“来命陈彼妖惑之罪,叙王师旷荡之德”,此处“来命”即指对方的来信。
敬辞(指传达的要求)
表示对他人通过使者或书信传达要求的尊敬说法。如元朝王实甫《西厢记》中“谨依来命”,即表达对对方要求的遵从。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提到“命运不测、生命垂危”的释义,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是现代误用或混淆其他词语(如“临命”)所致。建议在正式语境中优先采用前两种解释。
建议结合具体文本语境判断其含义,若涉及古籍阅读可参考《三国志》《西厢记》等原典用例。
不相闻问采文差落长帅承诺船台传桶出押丹繶对注多识儿媳伐智符运公耳忘私孤闷恒毛洪水位汇兑毁碎毁宅夹衫斝彝戒命进参晋接矜露酒胾轲虫凉影憭栗轮边麻沙米襄阳漠置牧马朴鲠剖卵乾皋敲敲打打情深友于日膳蚋序沈痗势能手植率常饲养宿贵所业诉语汤殿探爪头箍推衣托口秃子忘筌萷蔘匣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