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兵营的戒严、报警设施。其法是:在围在营房四周的木架上挂铃,当敌人接触它时会发出响声,以便禁戒、迎战。《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二年》:“ 朱全忠 穿蚰蜒壕围 凤翔 ,设犬铺、铃架以絶内外。” 胡三省 注:“铃架者,绕营设架,掛铃其上,敌来触之则鸣。”
“铃架”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语义进行区分:
一、军事防御设施(历史含义)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铃架是唐代军营的警戒装置。其结构特点为:
二、社会地位象征(引申含义) 现代汉语中衍生出比喻用法:
补充说明
• 军事用途的记载多见于《资治通鉴》等史籍,实物已随冷兵器时代结束而消失
• 比喻用法属于现代语言发展,使用频率低于本义
• 需注意语境区分,避免混淆历史概念与文学修辞
《铃架》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指用来悬挂铃的架子或支架。它可以用于特定场合,如宫殿、庙宇、寺庙、钟楼等地方,用来悬挂铃钟,并发出特定的声音。
《铃架》这个词的部首是钅和竟。 > 钅(金)属于金字旁,表示与金属相关。 > 竟属于立字旁,表示上半部分字形。
《铃架》这个词总共有11个笔画。
《铃架》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汉语中,具体来源不详。它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鈴架」。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和写法常常会有一些变化。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时候「铃架」这个词的写法可能和现在有所不同,但具体的写法已经无法考证。
1. 她从庙宇的铃架上拿下一只古老的铜铃。 2. 这座钟楼上的铃架上悬挂着一排巨大的铃。
组词:铃铛、铃声、架子、悬挂、墙壁。
近义词:铃韵、铃声。
反义词: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