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瑞的意思、符瑞的详细解释
符瑞的解释
吉祥的征兆。多指帝王受命的征兆。《管子·水地》:“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符瑞臻兹,犹以为德薄,不敢道封禪。”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一:“其间所纪符瑞,如冰泮復凝,红光如火,云覆华盖,其类不一。” ********* 《龙凤》:“所以我们记忆中的龙凤,只是帝王与后妃的符瑞。”
词语分解
- 符的解释 符 ú 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虎符。符信。符节。 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符号。音符。 相合:符合。言行相符。 道士画的驱使鬼神的图形或线条:符咒。护身符。 古代称祥瑞的征兆:符瑞。符应(
- 瑞的解释 瑞 ì 古代作为凭信的玉器:瑞玉(诸侯朝见帝王时所执玉器的统称)。瑞节。瑞符。 吉详,好预兆:瑞气。瑞芝。瑞签。瑞雨。祥瑞。 姓。 笔画数:; 部首:王;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符瑞,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特指古代被认为是上天或神灵降下的、象征吉祥与国运昌隆的征兆或现象。其释义可从字义分解与整体含义两方面理解:
-
字义分解:
- 符: 本义指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用的凭证,由竹、木、玉、铜等制成,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合之以验真假。引申为征兆、标记、符合之意。在“符瑞”中,取其征兆、符命之义,指上天意志的显现或预示。
- 瑞: 本义指用作信物的玉器(如圭、璧)。引申为吉祥、好兆头。在“符瑞”中,取其吉祥的征兆、祥瑞之义。
- 因此,“符”强调其作为天意显现的标志或凭证,“瑞”强调其所代表的吉祥内涵。
-
整体含义:
- 符瑞 指的是那些被古人认为由上天(或神灵)降下的、具体可见的、预示着吉祥、太平、君主受命于天或德行感天的自然或超自然现象。
- 这些现象种类繁多,常见的有:
- 珍禽异兽的出现: 如凤凰来仪、麒麟现世、神龙降临、白鹿、白龟等。
- 奇异天象: 如景星(德星)、庆云(祥云)、甘露降、醴泉出等。
- 奇特的植物或矿物: 如嘉禾(多穗或异株同穗的禾稻)、芝草(灵芝)、宝玉等。
- 其他祥异之事: 如黄河水清等。
- 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符瑞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
- 君权神授的证明: 统治者常将符瑞的出现解释为上天对其统治合法性和德行的认可与嘉奖。
- 政治宣传的工具: 朝廷会记录、宣扬甚至制造符瑞,用以彰显统治的正当性、粉饰太平、凝聚人心。
- 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 符瑞是“天人感应”学说的具体表现,认为人间政治清明、君主有德,上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嘉勉;反之,则会降下灾异以示警告。
权威引用参考: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对“符瑞”的解释为:“吉祥的征兆。多指帝王受命的征兆。” 这一定义简洁地概括了符瑞的核心含义及其与古代王权政治的紧密联系。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解释“符瑞”为:“祥瑞的征兆。古代认为是天降的吉祥征兆,象征帝王受命于天。” 此解释强调了其作为“征兆”的性质和“天降”的神圣性,并点明了其与帝王受命的关系。
- 历史文献佐证: 在中国古代正史(如《史记》、《汉书》等)的《封禅书》、《郊祀志》或《符瑞志》(如《宋书·符瑞志》)中,有大量关于符瑞的记录和阐释,将其视为王朝兴衰、帝王德行的天意体现。例如,《史记·孝武本纪》中就有汉武帝时期因获宝鼎而改元“元鼎”并视之为符瑞的记载。
符瑞在汉语词典中的核心释义是:古代被认为是上天降示的、象征吉祥与帝王受命于天或德行感天的具体征兆或现象。它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天命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在政治实践中的运用。
网络扩展解释
“符瑞”是汉语中的传统词汇,其含义及文化背景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符瑞”指吉祥的征兆,尤其与帝王受天命统治的象征密切相关。例如《管子·水地》提到“剖以为符瑞”,即认为符瑞是君主正统性的证明。
二、历史与文献出处
-
政治象征
古代帝王常以符瑞作为政权合法化的依据。例如《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汉代帝王通过“获符瑞、封禅”等行为彰显天命。
-
文学与典籍
- 司马相如《封禅文》提到符瑞是帝王功德的体现。
- 闻一多在《龙凤》中指出,龙凤等形象被视为“帝王与后妃的符瑞”。
三、文化内涵
- 自然现象与神化:符瑞可能表现为祥云、珍兽(如麒麟)、植物(如灵芝)等,如宋代周煇《清波杂志》记载的“红光如火”“云覆华盖”等异象。
- 批判性观点:部分历史人物(如康熙帝)对符瑞持谨慎态度,认为不应过度宣扬此类征兆。
四、总结
“符瑞”既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君权神授”思想的具象化表达,也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吉祥符号的崇拜。其应用范围从典籍记载到帝王仪典,均体现出鲜明的历史特性。
别人正在浏览...
拔补捭阖纵横摽季逼嫁博辨蚕种场记尘纷楚狂待贾沽大令倒寿丢眉丢眼断望放样贩君丰成封皮条关送鬼謡海警浩然巾衡楚侯波黄芩混成旅胡判弧形姜姜缴寝劫外天金糕经履精要积习生常聚伙廓达凉炒面柳颦梅笑龙德拘龙胄络头密房蒲卢千里迢迢俏丽怯薛七肥八瘦曲谕豕首説古话束书夙世停履听其自便桐城派同等学历同休共戚五晖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