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籴的意思、边籴的详细解释
边籴的解释
购进粮食供边防用。《宋史·职官志五》:“市易下界,掌飞钱给券,以通边糴。” 宋 曾巩 《救灾议》:“失战鬭之民,异时有警,边戍不可不增尔;失耕桑之民,异时无事,边糴不可以不贵矣。”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唯末盐岁自抄三百万,供 河北 边糴,其他皆给本处经费而已。”
词语分解
- 边的解释 边 (邊) ā 物体的周围部分,外缘:边缘。边沿。 国家或地区交界处:边疆。边界。边防。边境。边陲(边境)。 几何学上指夹成角或围成多角形的直线:等边三角形。 旁侧,近旁:身边。边锋。 方面:边干(刵
- 籴的解释 籴 (糴) í 买进粮食,与“粜”相对:籴米。遏籴(阻止灾区来买粮食)。 笔画数:; 部首:米;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边籴”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biān dí,其核心含义为购进粮食供边防使用,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国家为保障边疆军事需求而进行的粮食储备活动。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字义分解
- 边:指“边疆”“边防”,强调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 籴:意为“买入粮食”,与“粜”(卖出粮食)相对。两字均以“米”为部首,体现与粮食交易相关的属性。
2. 历史背景与用法
边籴是宋代重要的财政与军事政策之一。由于边疆驻军需长期防御,粮草供应成为关键,政府通过市易司(类似现代贸易机构)统筹采购粮食,并配合“飞钱给券”(一种汇票凭证)等金融手段,保障边军后勤。例如:
- 《宋史·职官志五》提到市易司“掌飞钱给券,以通边糴”。
- 宋代曾巩在《救灾议》中分析,若失去农耕劳动力,边疆粮价必然上涨(“边糴不可以不贵矣”)。
3. 政策关联
边籴常与盐税等财政收入挂钩。例如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宋末盐税收支中,每年有“三百万(贯)供河北边糴”,说明其资金来源于专项税收,凸显国家财政与军事的紧密联系。
4. 综合释义
边籴体现了古代中国“以农养兵”的战略思想,通过集中采购和运输粮食,解决边疆驻军的生存与作战需求,是军事、经济、农业政策结合的典型案例。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文献考据,可参考《宋史》《梦溪笔谈》等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边籴:这个词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汇,表示在边境地区进行粮食采购或收购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辶”和“米”,其中“辶”表示行走的意义,而“米”则代表粮食。
来源:边籴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光武十王子传》一书中。在古代,边籴是指国家为了保护边疆地区的粮食供应,特别在战乱或灾害时期,派遣官员去边境地区收购粮食的行为。
繁体字:邊糴
古时汉字写法:在古代的字形中,边籴的写法为“边粟”。边的字形与现代大致相同,而粟的字形则是以“⺲”作为其部首,下部分是类似于“米”的形状。
例句:当时朝廷派遣官员到边境地区进行边籴,以确保边疆地区的粮食供应。
组词:边境、边地、边界、籴粮、粮食
近义词:边界购粮、边界粮仓、边疆粮食采购
反义词:本地供应、内陆粮仓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对其他问题有疑问,欢迎继续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