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边籴的意思、边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边籴的解释

购进粮食供边防用。《宋史·职官志五》:“市易下界,掌飞钱给券,以通边糴。” 宋 曾巩 《救灾议》:“失战鬭之民,异时有警,边戍不可不增尔;失耕桑之民,异时无事,边糴不可以不贵矣。”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唯末盐岁自抄三百万,供 河北 边糴,其他皆给本处经费而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边籴(biān dí)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词汇,特指古代政府在边疆地区收购粮食以供应军需的政策或行为。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1. "边"

    指边疆、边境地区,具有明确的地理属性,强调与国家边防安全相关的区域。

  2. "籴"(dí)

    意为"买入粮食",与"粜"(卖出粮食)相对。《说文解字》释:"籴,市谷也",即通过市场交易购入谷物。


二、历史背景与政策内涵

边籴是宋代以降重要的军事经济制度,主要功能包括:

典型记载见于《宋史·食货志》:"边籴所以供军储,丰则增价以收,歉则蠲租以贷",说明其灵活应对边疆供需的特点。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

    明确释义为"在边境收购粮食",并引《续资治通鉴长编》为例证:"诏河东边籴,以三分为率,一分纳见钱"(卷二百六十五)。

  2. 《中国历史大辞典·经济史卷》

    将边籴归类为"宋代军需补给制度",强调其与"漕运""屯田"并行的后勤体系地位。

  3. 《宋会要辑稿·食货》

    记载政策细则:"河北、陕西沿边州军,岁以盐钞兑商人粮草,谓之边籴",揭示其以盐引等凭证置换粮草的金融创新。


四、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结语

"边籴"作为特定历史术语,浓缩了古代中国边疆治理中的经济智慧,其释义需结合军事、地理、财政三维背景方能完整呈现。现代汉语中虽已罕用,但仍是研究宋明经济史的关键词之一。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第10卷第321页
  2. 《宋史·食货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中国历史大辞典·经济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4. 《宋会要辑稿·食货》(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边籴”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biān dí,其核心含义为购进粮食供边防使用,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国家为保障边疆军事需求而进行的粮食储备活动。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字义分解


2. 历史背景与用法

边籴是宋代重要的财政与军事政策之一。由于边疆驻军需长期防御,粮草供应成为关键,政府通过市易司(类似现代贸易机构)统筹采购粮食,并配合“飞钱给券”(一种汇票凭证)等金融手段,保障边军后勤。例如:


3. 政策关联

边籴常与盐税等财政收入挂钩。例如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宋末盐税收支中,每年有“三百万(贯)供河北边糴”,说明其资金来源于专项税收,凸显国家财政与军事的紧密联系。


4. 综合释义

边籴体现了古代中国“以农养兵”的战略思想,通过集中采购和运输粮食,解决边疆驻军的生存与作战需求,是军事、经济、农业政策结合的典型案例。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文献考据,可参考《宋史》《梦溪笔谈》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挨挤闇蚀巴库饱经忧患车鈎春王园德信帝车定在斗量筲计敦碻法名刜落甘蓼官虾蟆棺殓骨肋红罗怀真尖担两头脱脚手架积怠极贵计籍静坊金羊九花九陌聚光灯老娘家厉精丽牲之石龙准公缦布眇曼摩娑亩积年高德邵凝津平心而论颇辟恰纔穷形极相取勘曲隅讪妄芟正神木手历输攻墨守堂试陶母邀宾讨气透露文旨无量寿雾丝吴岫无彝酒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