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厘金的意思、厘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厘金的解释

即厘税。 郭沫若 等《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三节:“厘金以商贷为对象,在水陆通商要道和商业繁盛的城镇,设立局、卡,征收货捐。”


(1).即厘捐。 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军兴以来,釐金之旺,素推东南数省。” 章炳麟 《訄书·不加赋难》:“大兵起,门关蹊梁於是乎有釐金。曰:‘是征之商贾也。’”《文明小史》第十五回:“有人建议想向外国人再借上几千万两银子的洋债,即以 中国 釐金作抵。”

(2).指以人们所得收益的若干部分所充的税金。 陶尔夫 《伐楮的旅行》:“他们自称是什么‘工人代表’,实际上是压迫和剥削你们的。他们坐在家里,抽取你们的厘金,想办法搞鬼。”参见“ 釐捐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厘金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商业税种,专指清朝咸丰年间至民国初期对国内流通货物征收的捐税。其名称源于“值百抽一”的税率计算方式,即对货物价值按1%比例征收,故称“厘金”或“厘捐”。该制度起源于1853年清政府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军费而创设,最初在江苏扬州试行,后逐渐推广至全国,形成“厘卡林立,重复征税”的弊端。

在汉语构词法中,“厘”作为量词表示千分之一(后引申为百分之一),与“金”组合构成复合词,直观体现其计税标准。该税种征收范围涵盖布匹、粮食、药材等18大类商品,征税环节包含生产、运输、销售等多重阶段。1931年国民政府实施税制改革后,厘金制度被统税和营业税取代,标志着这一延续78年的税制退出历史舞台。

网络扩展解释

厘金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征收的一种商业税,其名称源于最初税率为货物价值的1%(即“一厘”)。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起源与设立背景
厘金制度创立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最初是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筹措军费而设立的地方性临时税收。其征收对象为国内贸易中的过往货物,故又称“厘捐”或“厘金税”。

2. 税率与征收方式

3. 用途与存续时间
该税种长期作为地方财政重要来源,直至1931年民国政府推行税制改革时废止。其征收虽缓解了财政压力,但也因重复课税、加重商民负担而备受争议,例如史料记载有官员为纺织机匠因厘金被追讨而公开抗议。

提示:若需查看具体历史案例或地域性实施细则,可参考、等来源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鳌头宝赤刀报伏不可同年而语残兵尝粪逞辩尺璧非宝戴凭席大著作迭里丁令东岳渡杯督统鹅笼凫葵改过从善供佛花果艺鬨市换鹅黄钟瓦缶回景夹布贱易家叔觔斗棘矜旷职愧悔无地裂果凛若冰霜戾虚龙楼龙爪槐搂揽牧马逆料浅方堑垒亲疎穷源溯流鹊河然即荣启期撒拉善模善样设立盛兵沈怨手礮树神跳虎神梯路屯云脱卒围裹详晰綫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