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艺术性较高和较低的文艺作品。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试诵我诗一篇或一联,以见黄钟瓦缶,声调同异,则工拙两存乎心,所论6*公平,靡不服矣。”亦作“ 黄鐘瓦釜 ”。 茅盾 《西江月·为新刊<苏联文学>作》词:“形象思维谁好,典型塑造孰优。黄鐘瓦釜待搜求,不宜强分先后。”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黄钟瓦缶汉语 快速查询。
"黄钟瓦缶"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典籍,具有鲜明的比喻意义。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本义
"黄钟"指古代音律十二律中的首律,其声洪亮庄严,象征雅正之音;"瓦缶"为粗陶制成的打击乐器,声音粗陋低俗。成语字面意为高雅的黄钟乐音与粗鄙的瓦缶之声混杂,形成鲜明对比。
引申义
比喻贤愚混杂、优劣并存,或指高雅与庸俗的人或事物共存。常用来批评环境混乱、是非不分,或感叹有价值的事物被低劣之物淹没。
典籍溯源
语出《楚辞·卜居》:"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引自《汉语大词典》)
此处以"黄钟毁弃"喻指贤才遭弃,"瓦釜(缶)雷鸣"暗喻庸人得势,形成强烈的批判意象。
演变定型
后世如清代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载:"黄钟瓦缶,杂然并进。"(引自《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
成语结构逐渐固定为"黄钟瓦缶",强调雅俗并存的状态。
《汉语大词典》
释为:"比喻艺术性较高和较低的文艺作品。"(参考: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12卷)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释义:"比喻好的和坏的混在一起。"(参考: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成语大辞典》
补充:"亦作'黄钟瓦釜',喻指是非颠倒、贤愚不分的局面。"(参考: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成语大辞典》)
"文化市场中黄钟瓦缶并存,需加强引导以弘扬精品。"
"这部文集收录的文章良莠不齐,可谓黄钟瓦缶杂陈。"
该成语浓缩了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中对"雅正"的推崇,反映了儒家"重道轻器"的价值观。其生命力源于对社会公平性和文化纯粹性的永恒关切,至今仍具现实批判意义。
“黄钟瓦缶”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用于比喻高雅优秀与庸俗低劣的事物或人才。以下是详细解释:
若需进一步了解典故或例句,可参考《四溟诗话》原文或现代文学评论中的用例。
安步八柄保宫表汗表生笔快岔断摛笔赤方斥革崇缅凑理单师凋废雕耗彫镌笃新怠旧方峙稾书鬼撇固位黑麻华严宗检用戒备几年津脉紧身遽戚可畏孔周乐讬列女传溜跶罗告律体纳币逆拂破五浅人其高奇绝渠帅仁弟三沐三熏色胆上辈上辈子水精床树柯胎子田臯天人之分天涯痛斥彤云密布颓景闲时消尽西方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