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跳虎神的意思、跳虎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跳虎神的解释

旧时民间的一种迷信活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跳神》:“ 满洲 妇女,奉事尤虔。小有疑,必以决。时严妆,骑假虎假马,执长兵,舞榻上,名曰‘跳虎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跳虎神"是中国东北地区,尤其是满族聚居地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祭祀舞蹈,属于萨满教信仰体系中的仪式活动。其核心含义可拆解如下:

  1. 仪式本质:祭祀虎神

    • "跳"指代仪式中萨满(巫师)或扮演者特定的、带有通灵性质的舞蹈动作。
    • "虎神"是仪式崇拜的核心对象。在满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萨满教信仰中,虎被视为山神、林神或具有强大力量和保护能力的神祇(或称"野神"之一)。人们相信虎神能驱邪避灾、保佑人畜平安、狩猎丰收。
    • 因此,"跳虎神"即指通过特定的舞蹈仪式来祭祀、沟通和取悦虎神,以达到祈福禳灾的目的。
  2. 仪式特征与过程

    • 时间: 通常在农历新年期间(如正月)或特定祭祀日举行。
    • 执行者: 由萨满或经过挑选、训练的村民扮演"虎神"。扮演者需头戴虎头帽或面具,身披虎皮纹饰的衣物(或象征虎皮的布),手持道具(如钢叉)。
    • 舞蹈动作: 模仿老虎的姿态和动作,如跳跃、扑腾、咆哮(模拟虎啸)、巡视等,动作粗犷有力,充满原始野性气息,象征虎神降临附体。
    • 功能目的: 核心目的是驱邪逐疫("跳虎神"被认为能吓退、驱逐危害人间的邪祟和病魔)、祈求虎神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家族兴旺、狩猎顺利、家宅平安。仪式常伴随特定的唱词、鼓点(萨满鼓)和焚香。
  3. 文化背景与意义

    • 萨满教遗存: "跳虎神"是萨满教万物有灵观念和动物崇拜(尤其是对虎这种猛兽的敬畏与神化)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先民在与自然共处中,对强大自然力量的崇拜和试图通过仪式与之沟通、寻求庇护的心理。
    • 地域特色: 作为东北地区(特别是满族文化圈)的特色民俗,它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
    • 功能演变: 随着时代变迁,其原始宗教色彩有所淡化,但作为祈福纳祥、增添节日气氛的民俗表演形式,仍在一些地区得以保留和展演。

权威性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跳虎神”一词的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跳虎神(拼音:tiào hǔ shén)主要有两种解释:

  1. 民间迷信活动(主要含义):
    指旧时的一种巫术仪式,常见于满族等地区。人们通过特定仪式(如击鼓、舞蹈、神灵附体等)与神灵沟通,以占卜吉凶或驱邪治病。例如《聊斋志异》中描述,参与者会骑假虎、假马,手持兵器起舞,并称神灵(如关羽、张飞)附身。
    仪式特点:

    • 巫婆或神职人员装扮威严,动作夸张,营造森严氛围。
    • 伴随鼓声、唱祷,有时会进入“神灵附体”的恍惚状态。
  2. 比喻能力出众(少数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解释为成语,形容人或事物能力超凡,但此用法较少见,且权威性较低。


二、词源与使用场景

  1. 历史背景:
    该词最早见于清代文献,如《聊斋志异》详细记载了相关仪式,表明其与北方民间信仰密切相关。
  2. 文化差异:
    • 济南地区称“跳神”,北京地区则称“跳虎神”,仪式细节略有不同。
    • 现代多用于描述传统文化或文学作品中的民俗现象。

三、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聊斋志异》原著或清代民俗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八辈蚕笆芒报务比行不舍层阴偿达成礼絺绣村虔逮送殚乏登坑灯台不照自短什睹当凤吹覆射赶面给面子乖诞广结良缘贯例故程黑松患子货场火妻灰子假道灭虢交坠截路九暑扣跋宽言朗赡老头皮流慆鸾旃率由马贩子鸣鼍沤沫槿艳陪陵纰戾黔驴浅小凄悲秦肆亲友穷大失居深冬生不逢场生动殄瘁铁挣挣退率脱缪雾茫茫现年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