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梨花大鼓的意思、梨花大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梨花大鼓的解释

曲艺的一种。也叫山东大鼓。起源于 山东 农村,“梨花”为“犁铧”之音变,农民以犁铧碎片击拍伴唱。 清 末进入 济南 等城市,犁铧碎片改为两枚铜片或铁片。演唱时除书鼓外,另有三弦、四胡伴奏。曲调亦有所变化。《老残游记》第二回:“这説鼓书本是 山东 乡下的土调,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説些前人的故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梨花大鼓是中国北方传统曲艺形式之一,属鼓曲类曲种,起源于山东省鲁西北地区,又称"山东大鼓""犁铧大鼓"。其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早期艺人以农具犁铧碎片击节伴唱而得名,后经雅化改称"梨花";另一说认为源自明代艺人赵大玉的别号"梨花调"。

该曲种以说唱并重为艺术特征,表演时演员左手执铜制鸳鸯板,右手持鼓槌击书鼓,伴奏乐器包括三弦、四胡等。唱腔属板腔体结构,包含慢板、二行板、快板等板式,具有"快如爆豆,慢如抽丝"的节奏特点。代表性传统曲目包含《黑驴段》《草船借箭》等中篇书目,题材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和民间故事。

据《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记载,梨花大鼓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中叶在鲁北农村形成"孙赵门"和"刘门"两大传承体系。光绪年间进入鼎盛期,代表人物"四大玉"(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孙大玉)将表演阵地由乡野庙会转入城市茶园。20世纪30年代后逐渐被西河大鼓取代,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该曲种的音乐体系对河南坠子、京韵大鼓等姊妹艺术产生过重要影响,其特有的"老牛大摔缰"腔调被多剧种吸收改编。当代传承中,河北省威县仍保留着地道的梨花大鼓表演技艺,代表艺人张君丽等通过创新曲目《梨乡情》推动传统艺术现代转型。

网络扩展解释

梨花大鼓是一种中国传统曲艺形式,具有以下核心特点:

  1. 名称与起源
    梨花大鼓早期称为“犁铧大鼓”,因表演者使用农具犁铧碎片击打伴奏而得名,后因谐音演变为“梨花”。起源于明代中期的山东农村,清末传入河北南部,成为冀鲁两省的重要曲种。

  2. 艺术形式

    • 伴奏乐器:以书鼓为核心,配以三弦、四胡,早期用犁铧片,后改为铜片或铁片(梨花简)。
    • 表演特点:说唱结合,曲调高昂,兼具叙事与抒情,风格质朴且乡土气息浓厚。
  3. 历史发展

    • 清乾隆年间已有艺人演出,清末民初进入城市(如济南),并因刘鹗《老残游记》中黑妞、白妞的描写而广为人知。
    • 20世纪后形成“南口”“北口”两大流派,传统书目包括《包公案》《西厢记》等长篇故事。
  4. 流行区域
    主要盛行于山东北部及河北南部(如邢台威县、清河等地),在冀南地区尤为活跃。

总结来看,梨花大鼓是融合农耕文化基因的曲艺形式,从乡土伴奏工具到城市舞台的演变,体现了民间艺术的适应性与生命力。如需进一步了解其流派或曲目细节,可参考《老残游记》相关章节或地方曲艺志。

别人正在浏览...

百鹩榜信抱愁抱怨备而不用编氓采名柴草长薄儃回忖料皴皮倒植钿秋谛视戹年防空放懒放任自流翻检返少份份凫臾櫜韔告诫孤鴈猴儿崽子哗溃黄屋左纛混混交映接待员箕箙九藏类书六工励行卤舄履穿踵决眉图灭菌脑麝捏估懦响辟若黔民耆定起绒权正入阁登坛三处合三事十部乐手墨随声是非堂布毋望之福香炉峰销声匿迹协奏曲